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06日 星期四

    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

    罗 静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06日   03 版)
    图片来源:搜狐网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以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自媒体一方面蕴含着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却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涌现出的“微电影”可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其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又一“符号”。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而言,微电影具有与之相区别的审美与价值定位。其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获得社会广大受众的认可,展现出独特的差异性和生命力。历史上,文化领域的新生事物在走向成熟之前,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认可、价值评估、审美定位等方面进行长期而艰难的摸索,从而找到符合其发展的产业环境。微电影作为有别于传统电影的新生事物,具有何种审美与价值定位,值得我们思考,从而明晰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简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微电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品。实践中,不同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其中,自由创作型系属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企业定制型则是企业投资进行制作,内容倾向于广告化、商业化;专业制作型是由专门的影视公司进行制作,以商业化为创作取向。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再现”于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置身于剧中,具有对生活面貌的纪实性与真实性,系属一种纪实的美学。

        根据电影与生活的关系,传统上的电影美学可分为蒙太奇和纪实性两大流派。其中,蒙太奇流派,亦称技术主义流派,是通过各种电影技术的运用来塑造美、抽象美,如《阿凡达》;纪实性流派,亦称写实主义传统,是通过对生活的“再现”“展现”或“人物塑造”,来让受众置身其中,感受其中的美,如《阿飞正传》。在现代电影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导演在蒙太奇美学与纪实主义美学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蒙太奇美学的塑造,给观众以“奇观化”“超能力化”的想象,从而塑造美的存在,如《特种部队2》。

        然而,自媒体时代下,以微电影为典型,电影美学转向了强烈的纪实美学,在取材源于现实,“照顾”现实的同时,渗透大量的非纪实手法进行拍摄,如运用再现场景的拍摄手法,从而实现对美的构造。例如,当前关注较高的两部作品《老男孩》和《66号公路》,前者以一对“老男孩”重登舞台找回梦想的剧情,来再现受众心中那份年轻的梦想,从而让受众切身体会生活的逝去与艰辛;后者以受众心灵的向往——自由的旅行为题材,以代表自由、无限的66号公路为拍摄背景,尽情释放受众心中那份愿景,从而达到商业化、广告化的制作目的。剧情内外,我们可看到:“微电影”作为现代自媒体时代下的典型代表,重在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一种纪实的美;但并非完全刻画生活,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区别。可见,微电影中对现实事件或剧情的表现主义、“再现式”重建,成为一种对剧情“在场性”的还原或补救,是一种运用感受的“真实性”来实现对“在场性”的重建。而该种纪实性美学塑造实现的前提是要让观众明确感受到这一场景是真实的,是“拟在场性”的。

        纪实作为一种审美态度、审美风格,是与事物表达的真实感、真实性密切联系的,是纪实美学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到微电影中,要求我们从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角度去理解,即我们在对微电影进行美的解构时,应该从微电影剧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否则便偏离了剧情所反映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意义。例如,微电影《京杭运河行》中,从剧中最为典型的“桥和船”画面,衔接到一段段的历史和今天的画卷,从小处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宏大,摆脱了传统“宏观选题”的叙事背景。对此,我们在对剧中所透露的美进行解构时,不能仅就剧中画面进行美的欣赏,应该将其上升到整个京杭大运河宏大的背景中,从大的视角进行美的结构,从而构成美学上的整体。显然,微电影纪实美学之下,外在剧情的“拟在场性”表达,是为了剧情内在真实性与真实感的构造,从而塑造起微电影的审美真实。当然,囿于自媒体时代网络环境的多样性,并非所有的微电影都能达到大众的主观审美标准,存在内在审美塑造的差异性,特别是在自由创作型微电影和专业制作型微电影之间。但是,众多微电影的内在都展现着现代电影美学的发展——纪实主义的“真实”美学。

        总的来说,相对于传统电影精英制作模式的审美构造,自媒体时代下,以“微电影”为典型的现代电影,在传承蒙太奇流派的审美构造时,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倾向于纪实主义的审美构造。该种审美构造或许可以说是奇观化、平庸化,但不能脱离其内在的真实性,从而使得广大受众感同身受,以塑造其内在的美。可见,以微电影为代表的现代审美具有内在的真实性,并非脱离于现实、独立而行,是一种纪实主义的美学。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