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新春期间,但患者亦不少,医院里仍“川流不息”。
在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厅后面不大的待诊区坐了二十几位阿姨,都是在等中医科张益钧大夫给自己做针灸、拔罐等理疗。
“拿到号了!”社区居民、57岁的常妙祥阿姨说,“我的风湿已经有十多年了,前几年关节疼得几乎下不了楼,这几年通过针灸理疗、药熏,病情能控制,不疼了。今天也是来做针灸。”
“张医生人特别好!我在这里看了七八年病,从来没听到他对患者说过一个‘不’字!”“我们这儿退休的居民,机关大院的老干部有,平头百姓也有,打工的也有,张医生都一视同仁,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从来都是耐心解答,从不发火。”一旁的患者们忍不住插嘴。
1999年,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国务院十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将社区卫生服务列为满足群众医疗卫生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北京社区医院建设全面铺开,并配合社区医疗站建设培养了数千名全科医生,社区医院渐成常见病、慢性病诊疗的第一“战线”。
“三里河社区有21000户,常住人口16000,在社区医院看病的以老年人为主,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疾病,多以调理为主。每个月大概要接待2000到3000人次的患者。这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原因,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比较多。”服务站站长武琳告诉记者。
常妙祥还诉说着在社区看病的诸多好处:第一是方便,有一次自己摔断了腿,社区医院的医生隔两天就爬十几楼上门给自己做理疗,她记得一共去了十次;第二是融洽,跟去一般医院不一样,社区医生几乎天天能看见,不知不觉医患就成了亲人;第三是便宜,她以扎针灸为例,“去其他地方一次得要个一两百,社区便宜,才三十块一次。”
“家门口看病呀,方便!”常妙祥说。(本报记者 韩 寒 本报通讯员 王 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