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01日 星期六

    新春走基层

    山村农民的“旅游经”

    袁于飞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01日   04 版)

        1月24日下午,记者坐车从武汉沿京珠高速往南走,一个小时十来分钟就到了咸宁北。这条新修的高速公路,让咸宁这扇武汉的“南大门”变得名副其实。

        咸宁市旅游局副局长郑丽年介绍,近几年,咸宁的交通飞速发展,不仅省内高速路通了,而且从武汉到咸宁的城铁,最快半个小时就能入城,咸宁到湖南岳阳、江西九江也就两个小时的车程,旅游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农民能从旅游经济中得到什么好处?”记者开门见山。

        郑丽年介绍,全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旅游与农业融合,建成农家乐旅游点2000多个,不仅在税收等方面有优惠,而且每个“农家乐”政府每年还补贴一万元。

        25日中午,记者走进咸宁市通山县郑家坪村的一家农家乐餐馆。餐馆由一座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改造而成,屋前有一个方形鱼池。房子虽老,但干净整洁,卫生间也安装了抽水马桶。到了中午一点多,还陆续有客人进来吃饭。

        女老板告诉记者,他们的店有3个股东,雇了5个服务员、两个厨师,这两年生意火爆。记者通过知情人打听到,每年年底每个股东能分红20多万元。

        在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这里的村民因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隐水洞的建设而致富。景区建好后,游客纷至沓来,西泉村抓住机遇,开发古民居,建设新景区,已发展农家旅馆40余家,打造了集农家食宿、民俗展示、奇人展馆、农民公园于一体的中国第一实景民俗村,旅游将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在隐水洞出口处的一家特产小店,记者和店主杨菊红攀谈起来。她原是通山县九宫山镇富有村的村民,现在景区搭建的购物中心租了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店面,每年收入五六万元。她的店里,干笋、野菜、山菇等山货一应俱全,她说:“这些土特产都是到当地农村收购的,店主都去抢,十分紧俏,这也给村民们增加了收入。”

        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后,农民的认识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泉村,记者看到,池塘上的别墅错落有致,村里的文化中心功能齐全,眼前的这一切,让人感觉置身于山水画中。

        (本报湖北咸宁1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