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添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发挥重要的成员功能,还要与其他“四大建设”融为一体,共同发展,齐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而,其地位更突出,功能也更特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机制,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净化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净化功能,不仅包括对自然生态的净化,还包括对人类文明系统和人类自身的净化。生态文明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理念,承认并遵循自然应有的主体性和文明性,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既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又要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生态修复,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和按规律发展进化,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还自然应有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景观,实现对自然生态的净化。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生态文明要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工业文明价值观以及“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工业化模式,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技术等,对工业文明社会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组织运行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退化脱钩,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对人类文明系统的净化。与此同时,人的价值观、人性以及人格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净化。工业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将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单纯地抽象为“理性经济人”,人性中自私和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在工业文明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框架下得到最大化发展,而人性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融洽关系的追求却被忽视和弱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除去人性中过度自私和最大化追求物质利益的“杂质”,唤醒人性中的生态良心和生态意识,不仅遵从“经济理性”,也要遵从“生态理性”,回归多面人性,推动人从“经济人”到“生态理性文明人”的转变,实现人格的净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提升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生态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绿色转型和质量提升的过程。我国在工业化尚不发达、工业文明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全盘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对被工业文明固化和锁定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制度安排等进行生态化改造和绿色提升。通过实施空间管治,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空间开发更加有序、资源环境利用更加集约节约、产业结构更加生态化高级化、生态制度更加法制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提升到新的水平。
协调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五位一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最终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成员的加入,通过融入“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打通各建设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各建设系统之间形成相互支持、彼此推动的良性机制。工业文明具有强大的惯性,生态文明不可能像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一样,自发、自动地形成,而必须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生态化改造,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弊端进行绿色变革和创新,从而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提供强制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也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协调。
融合功能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是现实运行中的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这个系统,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以一个独立的外在因素“输入”或“植入”,而是在基本不改变现实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目标和内容等要素,体现和融合在现实系统的目标、任务与部署之中,使之成为现实经济社会运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合二为一”,而不是“两张皮”“两条线”。
滋养功能
根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只有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以及所积累的各种文明都无法离开生态环境这一自然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为“四大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提供丰富的养分,起到“滋养”作用。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源头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发达的生态经济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物质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进程;生态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添新的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