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

    新春走基层

    三十载大山深处戍边情

    ——记新疆兵团农七师137团阿吾斯奇牧场教导员项瑞芝

    蔡侗辰 蒋玉萍 薛潇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31日   04 版)

        在祖国西北边陲,中哈边境界山萨吾尔山脚下,有一个叫阿吾斯奇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2500米。有人说,这里下雪了是雪灾,不下雪是旱灾,刮风了是风灾,是个无灾也是灾的地方。能在这里待下去,就是一种奉献。

     

        1月30日,农历除夕,记者来到阿吾斯奇牧场,找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37团阿吾斯奇牧场党总支书记、教导员项瑞芝。

     

        1981年,年仅27岁的项瑞芝与30名战士集体转业来到了阿吾斯奇牧场,后来战友们纷纷调离,现在只剩两人。项瑞芝先后养过猪,担任过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副教导员,带领着换了一茬又一茬的干部牧民在这大山深处,一边放牧、一边垦荒、一边巡逻站岗。在这里,项瑞芝为国家奉献了30年的青春年华。

     

    灾害面前,生死关头,他始终冲锋在前

     

        在阿吾斯奇牧场,每年暴风雪袭击长达半年之久,一场暴风雪过去,就会有上千只羊被刮跑或冻死。几十年里,有7个人死于暴风雪中。每当险情发生时,项瑞芝总是不顾个人安危站在最前面,冲在第一线。

     

        2009~2010年冬春季,阿吾斯奇牧场经历了半个世纪以来来势最猛、持续时间最长的极端恶劣天气,最大风力达12级,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积雪最厚达3米。灾情就是命令,项瑞芝立即组织营救。为了多找一个劳力,他把自己上大学放寒假在家的儿子也拉去营救牧民和羊只。当时气温已降到零下43摄氏度,雪水汗水很快渗透了棉衣棉裤,项瑞芝的脸上结了厚厚的冰层。他全然不顾,更不知道儿子在哪里,站在齐腰深的雪坑里一只只往外拽羊。几个小时的抗争,项瑞芝和营救人员累得几次要瘫倒在雪中,但是项瑞芝咬牙硬挺着。生怕其他人出事,他不停地喊着:“坚持住,千万不能坐下去。”整整10个多小时的风雪营救,牧民和牲畜全部得救了,而项瑞芝和他儿子以及其他17个营救人员的脸、耳朵却被严重冻伤变形。

     

        2010年4月6日,在救助哈族牧民沙汉别克家的300多只羊时,天黑了,已经连续两顿没吃饭的项瑞芝胃病发作疼得头上直冒汗。他一只手顶着胃,另一只手还不停地传递着羊只。实在坚持不住了,他抓起桌上的几粒牛羊服用的碳酸氢钠塞进嘴里用来缓解胃疼。行进中,车陷进了一个雪坑里不停打滑,而且越陷越深。这时,已是深夜两点,再走不出去,人畜都很危险。他毫不犹豫地脱下皮大衣塞进车轱辘下面,继续推车、挖雪、开道。一直到凌晨4点,他们才把沙汉别克一家和羊只送到安全地点。

     

        30年里,项瑞芝参与抗击风雪灾害300多次,抗击洪水灾害100多次,抢救草原火灾4次。如今,牧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遇到风雪侵袭、洪水灾害还是火灾,想到的第一个人是项瑞芝,要第一个打电话的人还是项瑞芝。

     

    为官一任,造福百姓,他总是义无反顾

     

        面对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牧民思富盼富的强烈愿望,项瑞芝带领牧场一班人想方设法发展经济,让牧民腰包鼓起来。

     

        1998年,时任牧场13连连长的项瑞芝细致地调查了阿吾斯奇的情况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率先在本单位推行畜牧业改制,牲畜统统作价归户,草场买断给私人经营。习惯了大锅饭的牧民们在观望,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领导干部带头买牲畜,帮助牧民跑小额贷款。历经十几年的改制,牧场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几百头牲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牧民已有几十户。

     

        项瑞芝不善言谈,但当记者问起牧场的安居建设问题时,他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过去看着山外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牧民多年来一个毡房一口锅,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他常常寝食难安,发誓要改变牧民的居住条件。几年间,项瑞芝团结总支一班人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惠民惠边政策,带领干部牧民搞建设,实施了5000亩的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的天然草场恢复与保护工程、天然草场引水蓄水工程和草原喷灌工程、危旧房改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硬质路面村村通工程等十项“兴边富民”工程。

     

        如今,以游牧为主的牧民逐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房,电灯、电视、电话已经进入牧民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在不断得到改善。

     

    利益面前,关键时刻,他坚持公正无私

     

        在阿吾斯奇牧场街头,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个村民,村民说:“哦,你问的老项呀,那可是个好人。”确实,项瑞芝随和、乐于助人。他认为手中的权力是上级党委对自己的信任,是当地牧民对自己的期盼,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

     

        1998年冬季的一天,项瑞芝正在团部开会,他的爱人因宫内大出血生命垂危,年仅10岁的儿子看到妈妈痛苦的样子,慌慌张张地跑出去叫牧场医生唐宗英。唐宗英立即给项瑞芝打电话,让他安排一辆车送到山下抢救。项瑞芝非常为难地让她找辆便车。唐宗英火了:“人都快死了,你还这样。”在大伙儿的帮助下,他的妻子终于搭上一辆收购羊肉的车赶到和丰县抢救,终于救回一条命。

     

        随着牧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力度的加大,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人人都想要位置好一点的房子。他知道,这是牧民盼了多年的安居房,不能因为自己私利影响大家的利益。他决定,除了为老弱病残的牧民留了房子外,其他的一律采取抓阄的办法进行分房。如今,他一家人还住在抓阄抓上的上风口、夹缝中的房子里。2010年春季,一场暴风雪封死了牧场所有牧民的房屋,2米多高的积雪和屋顶一样高。项瑞芝全力以赴组织劳力推雪、产道,抢救他人房屋和牲畜时,他自己的妻子只能自己艰难地一锹一锹地打通外出的雪道,一家人每天在雪道中钻进钻出。

     

        30年的坚持,30年的奉献,项瑞芝对使命的忠诚,对责任的执着,对信念的恪守和对牧民的爱护,都浓缩在了他最质朴的人格魅力中。他用他30年的忠诚丈量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高度。

     

        (本报新疆阿吾斯奇1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本报通讯员 蒋玉萍 薛 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