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30日 星期四

    新春走基层·新生

    用勤劳双手创造明天

    李晓东 危兆盖 鲁磊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30日   10 版)

        未散尽的雾笼罩着山野,一辆辆卡车来来往往。1月27日,记者重访“4·20”芦山地震震中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这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无论是当地干部、援建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在为尽快重建家园而努力。

        已经腊月二十七,龙门乡维修加固的办公楼尚未完工。记者见到乡党委副书记任德洪时,已是午饭时间,而他还在忙着安排下午全乡干部下村的事儿:“在外务工人员回乡了,要赶在春节前把各种重建政策给他们讲明白,让他们参与重建!”

        任德洪一手拿着电话,一手翻看重建材料,谈话被频频的电话铃声中断。任德洪的家在芦山县城,龙门乡离县城其实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地震后,任德洪很少回家,穿的用的都是妻子周末从县城带到乡上来。

        与任德洪一样,地震以后,龙门乡干部就开始了“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没有周末、节假日,没有白天晚上之分,哪里有困难,就第一时间奔向哪里。

        “你看,把外围钢筋的转角处留长一点,横纵钢筋就构成一个整体啦,就像给房子的基础套上了一个‘金箍’!”在龙门乡五星村棋盘般的基坑里,什邡市援建工程师胡光明正指导群众如何把“地圈梁”浇筑得更稳当。

        胡光明是援建芦山地震灾区重建队伍中的一员。震后,四川实施省内的对口支援,由经济条件较好的县援助一个乡实施重建。胡光明所在的什邡市对口援建龙门乡,上百名干部来到了这里。经历过“5·12”汶川地震的胡光明比任何人都清楚,修房子可是乡亲们安身立命的大事儿,半点儿也马虎不得!

        一次,在龙门乡涌泉村四组,他发现一户村民的房屋基础垫面严重倾斜,而砖墙已经砌起来了,怎么办?“拆掉!”胡光明的态度很坚决。他对记者说:“来都来了,得把事儿做扎实!”

        腊月里的龙门乡,潮湿而阴冷,而在通向6个村庄的公路上,运送建材的车辆络绎不绝,公路两旁的农房建设热火朝天。

        在龙门乡隆兴村骆家坝安置点,一排排即将完工的住房新颖别致。根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重建思路,龙门乡2000多户居住在地质隐患点和没有重建能力的农户,被集中安置在像骆家坝这样的16个安置点中。

        “大家都信任我,让我当这个业委会代表,那我就要当好!”村民李可鑫走南闯北搞了十多年的工程建设,所以骆家坝安置点的53户村民一致要求他来当“头”,与施工方协调建设进度、督查施工质量。

        李可鑫告诉我们,去年9月,政府明晰了农房重建补助政策,重建农户可根据家中人口数量不等领到2.6万元到3.2万元的重建补贴,贷款实施优惠利率,第一年贷款免息。为了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乡里还给“倒房户”发放了防水油布、棉被棉衣、暖水袋等物品。

        “房子早晚都得建,还不如早干!趁着冬天雨水少,大家都一齐动工了。”李可鑫介绍,村民们把房屋建设交给“业委会”,而他们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也可以到安置点打工,“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把贷款还完啦!”

        带着憧憬和希望,龙门乡的村民们谋划着如何将日子过得更好。在古城村的临时安置点,已经杀好年猪、备好年货的骆大群大姐热情地招呼记者吃了饭再走,“日子再难也得继续,不管困难有多大,还是要过一个快乐的年。”

        (本报雅安1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鲁 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