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耿建扩)1月15日本报头版独家首发的通讯《安放西部的青春与梦想——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新华网、央视网、搜狐网、腾讯网等数十家网站及《保定日报》全文转载,著名科学家师昌绪等致信保定学院,称赞这一毕业生群体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河北省及保定市领导作出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保定学院老校友师昌绪先生看了《光明日报》后,在写给西部支教同学们的信中说:“看了你们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事迹,很感动。你们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而且还用自己踏实的努力,教育影响着下一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不动摇,不退缩,坚守着理想,这点难能可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和未来。作为你们的老校友,甚是欣慰。我今年95岁了,一生经历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强大,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的实现,不是靠投机取巧,必须是实干,我想这个很关键。希望你们年轻一代继续努力,服务祖国,奉献人民,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保定学院签约院士王梓坤先生(中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看到报道后,对学校领导表示:“这些学生在西部边远地方扎下根来教书育人,看完他们的事迹很受鼓舞也很感动。他们放弃了内地优越的生活条件到艰苦的地方去,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赞赏,这是学校和老师培养教育的结果。西部地域广阔,需要人才,更需要这种精神。”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市长马誉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国英,分别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聂瑞平表示,“很感人,要好好总结这个群体,包括学校的教学、教育和管理,深入挖掘。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激励着我们奋进。”
学院党委书记王军、校长崔勇介绍说,学校党委召开了党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作出了向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先进群体学习的决定,作为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设立西部支教爱心基金,对西部支教群体提供更多支撑和帮助。
中文系刘玲娣教授(河北省教学名师)激动地说:“读了这篇报道,我的眼睛湿润了。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为孩子们对事业、对正确人生选择的坚韧与执着,对教师内涵的深刻理解感到欣慰而动情。”
中文系2010级学生李笑玉说,师哥师姐的事迹,是用时间一点点打磨出来,用青春和智慧一点点积淀起来的。在充满了浮躁和喧嚣的大环境中,这平凡,这质朴,于无声处尽显青春本色。英语系2010级学生李月桥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都爱感慨找工作难,都爱追问‘我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到底何去何从’。读着那篇报道,我心里感到,虽然相隔万里,但无形中,他们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安放在哪里的青春都是闪亮的,都是最美的,只要敬业,只要认真,只要怀着一颗充满爱的感恩心。我们的青春无处不芬芳,学长们,你们是好样的,有一天,我们也会是那平凡的星。”
在新疆且末中学任教的侯朝茹表示,读过报道后心情很激动,“14年来我们工作在边疆,奋斗在基层,尽自己最大努力诠释着、也印证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想,《光明日报》的报道不只是反映我们个人的事迹,而是显示了我们全社会正在聚集的正能量。社会给予的关注更为我们梦想的延伸提供了支撑和力量。”
当得知自己的名字上了《光明日报》时,在西藏南木林县中学任教的岳刚惊讶地说:“我真的没有想到……”他这样写道:“此时此刻更加铭记母校的育人之恩,更能领悟当初在校读书时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带给我们一生的力量。我为自己十几年前的选择而无悔。我可以自豪地对女儿说,爸爸在西藏教书,爸爸为民族团结、祖国繁荣作了自己的贡献。我还想对养育我的故乡说:我是河北人民的儿子,我也是西藏人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