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30日 星期四

    草根剧团:出新才能出息

    李慧 刘元阁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30日   07 版)

        锣鼓喧天,山东淄博高青县黑里寨乡音剧团日前在吴家村大街上铿锵开演。剧团是该村一户人家为给老人祝寿请来的。与台上演员卖力的表演相反,台下的观众十分吝啬自己的掌声。“唱的都是些老戏老曲。老套了,不新鲜。俺是闲着没事才来凑场的。”一位姓陈的大爷说。

        农民爱听戏,爱看戏,爱热闹。至今,我国不少地区依然有着正月里唱“大戏”的习俗,演出的很多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正是这些被称为“草根剧团”的戏班子为田间地头的农民朋友带来了欢乐。

        广袤的农村让草根剧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草根剧团却没有抓住这样的机遇,生存举步维艰。

        “我们的演员都是四邻八村的农民。农忙下田,农闲‘巡演’”。一方面演员是草根出身,演出不够专业;另一方面是市场很难打,论阵容、剧本、水平,草根剧团和专业剧团根本没得比。“乡音剧团”团长孟建柱坦言。

        农村市场广阔,草根剧团为何还喊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主席朱克宁分析说,主要是因为草根剧团规模小、流动性大,受经费、人才、剧本等多方制约,难以出“新”,难以适应观众“胃口”。

        草根剧团,要有出息就得有观众,就得有创新。

        首先,题材要新。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富矿”,尤其是农村特色文化独特的魅力,是打造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这为草根剧团提供了丰富的演出题材。草根剧团要善于发掘这些文化资源。

        再是演员要新。每到冬天,各地都会开展一些送戏下乡活动。与下乡送戏相比,更重要的是下乡“种”戏,“种”戏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演员,培养剧团“台柱子”。专业剧团与草根剧团也可以“结对子”,通过文化扶贫,增强草根剧团的生存活力。

        面对资金、人才等这些难题,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解决草根剧团设备简陋和市场“吃不饱”的问题,通过一定的硬件和适当的资金补助形式,为草根剧团输血。(本报记者 李 慧 本报通讯员 刘元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