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30日 星期四

    关 注

    新型法治智库建设的中南模式

    夏郢 张孜仪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30日   11 版)
    中心暨研究院“职务犯罪治理与预防”首席专家工作室(北京)成立揭牌仪式。 资料照片

        这是一个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时代。

     

        这更是一个新型智库大有可为应有作为的时代。

     

        机遇和挑战,总在复杂的形式中交织;勇气和担当,总在伟大的变革中彰显。

     

        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第一信号,以交叉学科深度融合为第一取向,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新任务,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第一导向,以培养具备适应国际化要求的高端人才为第一视野,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初衷、追求和实践。

     

    向上生长的法治力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心暨研究院”),是我国新型法治智库队伍的一支新军。

     

        研究中心与研究院合署科研以来,以国家法治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秉承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积极推动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努力构建多维度、全方位、高层次的研究平台,着力研究党和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着力破解执政、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及守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央和地方立法、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和可操作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言献策。

     

        围绕公民身份平等及财产权平等保护,完善户籍制度、财产继承、土地管理等法律制度;围绕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法律制度;围绕特殊人群权益保障,完善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等法律制度……针对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土地产权配置不完善、特殊人群权益保障不到位、社会组织管理领域立法滞后等问题,中心暨研究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十个领域90个重大法律问题,及时发布了《法治发展战略研究中长期规划课题指南(2012-2020年)》,以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如何破解农民财产权平等保护,促进“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障碍、体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是中心暨研究院创新团队科研工作的第一选项。2000年以来,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就积极研究,先后提出了多个建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为新型公有产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股份可以抵押担保、宅基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担保,保护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即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的土地市场;修改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水利法、林业法;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权制度体系等。形成了“马恩丹麦模式”等三部专著及系列文章。这些建议有的上报中央及主管部门,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这些建议同时又契合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要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认为,这些研究破解了土地权利制度创设的社会公平与土地资源配置绩效两个历史难题,填补了我国农地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的理论空白。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考察、调研中心暨研究院时称赞:“这个团队具有与时俱进、问题导向、扎实创新的科学研究作风。”

     

        这些成绩源于中心暨研究院聚集了一批求真务实的名师大家。著名知识产权专家吴汉东始终瞄准国内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战略前沿问题,组织开展重大课题攻关,适时给中央和地方就国家创新、企业创新与社会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出建议,发挥了服务高端决策的作用。师从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的中心暨研究院负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汉明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关切“法治中国”建设重大需求,适时回应法治建设进程中需要攻克的理论、制度、实践多层面的难题,拟定科研指南、组织协同攻关,使科研具有针对性、引领性和实效性。

     

    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打造“社会治理创新团队”,构建现代一流新型法治智库,协同创新是关键。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为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

     

        2012年,教育部实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具体架构。建立协同创新新机制,有利于汇聚法治研究领域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突破法治研究领域创新主体间、学科间的壁垒以及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协作生产法治智库“公共品”。

     

        中心暨研究院按照“高起点、跨学科、重协同、健机制”的思路,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团队:

     

        注重学科深度融合——已聚集的“社会管理法治创新团队”的66名成员中,具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背景。

     

        注重校校协同、校地协同、国内与国际协同——创新团队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授、青年教师为主体,汇集了国外7所知名大学,国内9所名牌大学,9家实务部门的精英人士。

     

        注重学科带头人聚合协同——他们具有“长江学者”、“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检察业务、审判业务专家”、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称号,在各自研究领域里成就颇丰。

     

        此外,中心暨研究院十分重视国际视野,吸纳国际人才。

     

        中心暨研究院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以六个学科研究方向为目标,十个首席专家工作室为平台,着力建立现代新型高端智库的运行机制。多学科背景,多院校实务部门与国际知名专家协同开展课题研究联合攻关,激活了研究活力,整合了各学科研究优势资源,释放了专家的研究能量,提高了研究效率与研究质量。

     

        中心暨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中国法治发展国家“智库”机构,开放式的科研模式,吸引着党政机关、执法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其开展战略合作。同时,他们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匹兹堡大学、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等,通过创造和增加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设立教师及研究生互访交流制度,协同培养社会管理人才;针对国际热点问题,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Smorenberg企业咨询公司联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探索建立“两岸四地”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与澳门中联办、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澳门立法会、澳门中华教育基金会、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开展合作,与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科学院签署协议,设立基地;与香港协青社、台湾中华劳动与就业关系协会合作,创建学生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港澳台地区开展短期社会工作培训与实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抉择,给现代新型智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们思考着、谋划着“更新观念、破垒融合、人才聚集、服务国家”的思路、措施,以提供一批批智库研究成果来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积极探索中国智库建设之路

     

        法治中国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智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福祉。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法治中国服务,是高端法治智库存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针对国家复合型人才稀缺的现状,中心暨研究院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探索现代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以国家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培养需求为取向,以法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深度破垒融合为主导,自主创设申报“社会管理法治”交叉学科的二级学科,构建了“2+1+1+6+X”(博士生:2门外语+1门公共课+1门社会管理法治基础理论课+6门专业方向课+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新型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学分+论文+能力”的综合型评价模式,推行学校专家与实务精英人士联合培养人才的“双导师制”,规划未来五年给国家培养复合型研究生200名左右,十年内达到500名左右的规模,为国家卓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提供范本。

     

        通过重大课题联合攻关,着力打造高端智库;通过新型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着力打造人才库;通过教材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启动运行,着力打造精品教材文库。

     

        目前,中心暨研究院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号角为导引,正在谋划和启动实施学科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法治发展研究的“智库高地”、战略人才生长的“培育高地”、名家大师授业的“集聚高地”、多方协同创新的“攻坚高地”这“五个高地”的战略工程。

     

        “人民的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培根这句名言的启示在于,法治不仅要追求效益,更要追求公平;不仅要实现良治,更要实现善治;不仅要维护秩序,更要实现正义。

     

        这既需要决策者的政治智慧,又需要国人的自觉践行,还需要现代一流新型智库的思想火花。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第四代经济学人”的杰出代表顾海良指出,中心暨研究院“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新型研究体制,无疑将成为我国法治高端智库的先行者。(本报通讯员 夏 郢 张孜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