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鸭绿江畔,有一个美丽的边境城市:丹东。64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奔赴朝鲜,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如今,又有一支万余人的“理论宣传志愿军”,每天活跃在社区街道、田间地头,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理论,坚守着理论宣传的思想阵地,走出了一条理论宣传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创新之路。
志愿者“贴地皮” 所以“接地气”
丹东“理论宣传志愿军”的组建,打破了以往理论宣传以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为主体的固有模式。按照有理论宣传能力、有理论宣传热情、有进行宣传的身体条件、有开展理论宣传的时间等标准,通过个人报名、单位推荐、宣传部门审定,最终组成了包括10203名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学校教师、离退休老同志为主的“理论宣传志愿军”。他们中既有常年活跃在城市社区、基层乡镇的各行各业志愿者,又有一批在群众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论坛博主”“百姓名嘴”“小巷总理”“乡土专家”。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草根”,因而深受“草根”大众的欢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他们深入最基层,进社区、下街道、跑村屯、蹲地头,开展义务宣讲活动3万余场,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丹东市委宣传部部长宋立跃告诉记者,由于志愿者大都来自基层,面向群众宣讲有丰富的经验,一些非常深奥的理论问题,他们三言两语就给“掰扯”清楚了,所以,老百姓不仅听得进,也弄得懂。
宏大主题具象化 所以群众听得进去
一个时期以来,党的理论宣讲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这些体制内机构是纵向的一条线。但有时缺乏生动性,很难让党员、群众真正听进去。理论宣传志愿者结合老百姓愿意听的事进行宣讲,形成横向的一条线。他们本身就是“草根”,来自群众,又宣传群众,能真正让党的理论宣讲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真正“落地生根”。
理论宣传志愿者、辽东学院思政部教授孙鹤表示,抛开老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空讲理论很难得到受众的认可。可以说,“理论宣传志愿军”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们用点题式、菜单式、座谈式、互动式、问答式等方式,采取“就事论理,解思想扣子”的办法,让宏大的宣传主题细化、具象化、形象化,老百姓觉得不空不远不硬,很亲切很熟悉很管用。群众反映,为啥我们愿意听这些人讲理论,就是因为这些人讲咱老百姓关心的事,听的时候能够“走心”。
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所以能互动
“理论宣传志愿军”的宣传活动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理论惠民工程”,是让理论走进百姓,回归生活的生动尝试,是新形势下理论武装工作走群众路线的成功实践。宋立跃告诉记者,“理论宣传志愿军”解决了“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参加“理论宣传志愿军”的志愿者,长期活跃在理论宣讲一线,在群众中也很有“人气”。如果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规范管理,一些人就可能“听众愿意听什么就讲什么”,甚至传递出“负能量”。建立“理论宣传志愿军”,把这些志愿者组织起来,能够有效规范宣讲内容,确保他们始终释放社会的正能量。让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推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成为丹东一块响当当的品牌。
为了进一步创新品牌,提高志愿者服务的针对性、时代性,“理论宣传志愿军”目前又大举进军新媒体,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微信群发,向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及理论宣传志愿者骨干,每日推送心语荐读短信。截至目前,共发送50期,合计4万余条次;在手机客户端通过微信,建立了“V观丹东”微信公众账号,首次将网络宣传的覆盖面拓展到手机媒体;在新浪微博注册“丹东学习论坛”微博,实时发布活动信息。现在,市民们只要打开电脑、打开手机、打开报纸,就会与理论宣传“面对面”,并在不断的耳濡目染中接受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