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西城曙光幼儿园小班的故事。
晚餐时间,孩子们洗完手坐在座位上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小发现:今天只给了碗,没有盘子。
有的孩子就问汪京莉:“老师,怎么没有盘子呀?”
她听后就顺势问孩子:“你们猜猜今天吃什么?今天只给碗,那我们幼儿园吃什么的时候只用碗,不用盘子呢?”
孩子们纷纷回答:“面条!饺子!炒米饭!”
“大家想一想,炒米饭我们一般是在星期五的时候才吃,今天是星期二,那么今天可能吃什么?
“饺子!”
“面条!”孩子们开始兴奋地争论起来。
这时,金老师提着一个大桶回来了,孩子们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
“你们看看,金老师今天是用桶把饭拿回来的,谁能猜出来今天吃什么?”
天祺小朋友第一个说:“是面条。”
“为什么是面条?”
天祺说:“面条是用桶装的,饺子是这样装的。”他一边说,一边比画着圆盆的样子。
当老师神秘地打开饭桶的盖子,孩子们发出了欢呼声:“我猜对了,是面条!”
“在这个交谈过程中,不正是体现了如下这个连续的选言推理过程吗?”汪京莉对记者说,这是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活动。问题在于,这仅仅是一个偶然出现的特殊个案,还是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
此后,在和孩子们的“交谈”中和行为表现中,汪京莉和老师们发现了更多蕴藏于其中的幼儿逻辑思维活动。在语言教育中、生活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科学探索中、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她们开始了对幼儿逻辑思维活动的研究。比如,在洗手、午睡起床等活动中开展“排序、顺序”能力的培养,在吃饭活动中开展“分类”、“对应”等能力的培养,甚至在孩子们对探索蜗牛食物与粪便关系的时候,还进行了实验验证。
在第四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智育重在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论坛上,她们研究的课题正是专家们关注的话题。
幼儿智育教育应该怎样进行?这难道还是一个问题吗?我们不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在进行着幼儿教育活动吗?但是,我们整天忙碌,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教育观念上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汪馥郁指出,让幼儿多认一点字,学习数数和计算,学点科学知识,虽然是必要的,但这绝不是幼儿教育中智育的重点任务,幼儿的智育重在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国际上对逻辑思维的重视由来已久。联合国1974年公布的基础学科分类目录,将基础学科分为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七大类。其中,逻辑学就被排在第二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次由50个国家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关键的教育目标中,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为第二位。
对逻辑的重视也在考试这根“指挥棒”中反映出来。比如,俗称“美国高考”的SAT,是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的标准入学考试,也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一种重要参考。专家建议,语言只是SAT考试必备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才是美国大学真正想要的。
国外考试趋势的这种变化,也开始在我们国内反映出来。清华大学等“华约联盟”七校2013年自主招生考试科目所出现的重大变化:“数学与逻辑”成为“华约联盟”七校所有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文理科考生共同必考的内容。2013年的高考命题中呈现出了“强调能力、突出思维”的新趋势。
思维发展也有它的关键期。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和林崇德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就写道:“我们的一些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在思维的发展中,表现出几个明显的质变:出生后八、九个月,是思维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2岁至3岁(主要是2.5岁至3岁),是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5.5岁至6岁,是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小学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第四个飞跃期,初中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飞跃期,16—17岁,是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
有意识地加强对幼儿和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当成为今天我们教育的关注点。逻辑与科学思维教育仍然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无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是如此。当一个学生可以用他学过的逻辑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他也拥有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他的智慧和能力得到自由地释放和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