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拿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一书,读来感觉如同一股激流,拍打在思想的基石上,激起思维的千层浪花。该书的出版,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教育,不是简简单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推陈出新的“锦上添花”。思想理论水平是党员干部素质的灵魂,它对思想工作作风、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十讲》为党员干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剖析、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推动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引导。
一是文字用得好,是理论大众化的“践行者”。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被党员干部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十讲》用简明扼要、清新生动、简单易懂的语言逐步深入讲解严肃的理论,为党员干部所喜闻乐见。比如,在分析坚定信念与党性修养的关系时,通过几股“气”,即志气、勇气、静气、正气,寥寥几笔把如何增强党性修养讲了个通透,让读者既入眼,更入脑入心;用“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二十四个字传授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上口,还易传易懂。这类归纳总结型的启示,在书中随处可见,从小道理入手,逐渐引入更加宏观的层面,让人读来很顺畅、很舒服,并能通过这些简单的字眼悟出不简单的大道理,有助于党员干部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对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来说,该书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宣讲教材。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时,往往要把理论转化为口语或以通俗方式讲述,让群众听懂、学进、记牢,需要足够深厚的理论功底,该书则让宣传工作者免去了“转化”程序,十分方便。
二是道理说得好,是实践工作的“指导者”。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最忌讳理论套理论,因为干部群众最关心的是理论如何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十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价值,更在于它能让党员干部学以致用。这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入手,通过层层剥笋般的道理分析,架起科学理论与党员干部间的桥梁,引导读者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转化为对实践工作的思考。每一讲都针对当前党员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亟须强化的方面进行深刻把握。如在论述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点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各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则在于破除“经验”“本本”“权威” 等惯性思维;在论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时,则点出其根本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举韩信、马谡为例,他们在战场上都运用了“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的法则,但因具体条件不同,韩信大败敌军,马谡却痛失街亭,从而阐明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牢牢扭住矛盾的特殊性,等等。全书理论分析条理清晰,通俗而不失深度,选取案例分析简明但又说理透彻,增强了内容吸引力,读来引人深思,有助于读者认识上有新提高、运用上有新收获、实践工作中有新突破。
三是主题抓得好,是实现中国梦的“助力者”。理论教育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才能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当前,基层宣传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传递正能量,引导干部群众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讲》结合国情党情世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当前社会问题,使得党员干部能更清楚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深刻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能动、高效地推动各项工作。如书中分析了党员干部作为社会先进分子,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力和作用,但也应有特殊的价值追求,即“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紧密联系了当前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要求;书中抓准“中国梦”教育对党员干部及群众的重要意义,专设第十讲阐述了坚定理想信念与国家和民族理想、党性修养、实际行动等三方面的关系,让人读了心中充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激情,这就是理论宣传教育的“根本”。可以说,该书为宣传工作者传递正能量提供了源泉,有效发挥了提升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
党员干部,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时时从理论的“源头活水”汲取营养,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性和活力。《十讲》是一本真正彰显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好书,是党员干部学习的好帮手。
(作者系海南省五指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