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法院好法官,为民解忧真贴心,发飙争吵没必要,一起东法唠一唠,法官说到心坎上,没有疙瘩解不了!”不久前的一天,当事人张女士给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写来了感谢信。
2013年,为将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民事审判之中,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北京东城法院跨学科引进现代情商知识和方法对法官进行培训,打造“高情商”法官。开展情商培训以来,东城法院法官与群众沟通能力、调处案件能力、为民司法能力大幅提升,大量涉及民生的案件化解在基层,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
真诚沟通:引导当事人自愿调解
张女士通过中介公司买房。在向卖房人支付了5万元的定金后,她发现根据北京的限购政策,自己是外地户籍无法办理购房网签及过户。张女士满怀怨气,怒气冲冲地来到东城法院,起诉卖房人李先生要求退还定金。李先生到庭后也情绪激动,厉声指责张女士未向中介机构问明情况即签订合同,给他自己造成了损失。
“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房产买卖可是家里的大事……”办案法官从当前人们的居住状况、房产价格讲到手续办理,再讲到政策限制和法律规定。看着法官真诚的表情,听着法官关切而理性的声音,双方逐渐平静了下来。
“你也不容易,记住这个教训吧,我退你钱,咱们协商解决了吧。”李先生干脆地说。
“都怪我没有问明白政策,让你白忙活一场,退我一部分就行了,我愿意和你商量着办”。张女士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这是东城法院在民事审判领域实施情商培训以后,法官运用现代情商知识化解纠纷的一个鲜活案例。
培训中,东城法院邀请到情商领域专业人士进行授课,组织民事法官学习和运用现代情商知识和方法,练就与人民群众高效沟通的本领,让每位民事法官都能够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能够与群真诚交流、高效沟通,让当事人能够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正义的力量,从而把争议和烦恼留在法院,把满意和放心带回家。
“情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它给了我科学分析和掌握当事人诉求的方法,拓宽了我与当事人沟通的思路和角度。”“全国办案标兵”、“双优民事法官”岳秀玲说。
灵活深入:尽力解决实际问题
刚满18岁的小邓无助地看着法官王秀文。
“我一定会帮你的,一定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你的未来很美好。”王秀文握着小邓的手说。
小邓在一家企业打工。因为一次意外,他的左右手均被机器截断了手指。虽起诉所在企业获得胜诉,但因无法执行,小邓还是没能拿到手术款。这一次,小邓又将生产机器的厂家告上了法庭。
经过审理,王秀文断定小邓无法胜诉。“看着小邓无助的样子、渴望健全的眼神,我决定无论如何要帮助他。”王秀文说。
经过对该厂家的了解,王秀文发现,该厂家负责人李某家中也有一位残疾人,而且该厂家曾向社会捐助。王秀文立即与李某取得联系,得到“按法律程序走”的答复后,王秀文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再次拨打电话,耐心倾听李某的意见。
从为人父母的心情,到18岁少年今后的人生路,再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王秀文通情入理的话语让李某不能拒绝。“你的真诚、执着和善良打动了我,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我们愿意为小邓提供8万元的补助款,承担一家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李某真诚地说。
“法官在上,青天在上,为民做主,重燃希望。”拿到补助款,小邓艰难地写下了16个字。
“案件的妥善审结,当事人纠纷的彻底解决是一门学问,情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王秀文深有体会地说,在现实国情下,法官不仅要给予当事人公平正义,还要彻底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找出线索,理清思路,灵活地考虑和处理问题,满足当事人合法合理的期待。
北京东城法院副院长薛峰表示:“情商与智商的结合才能高效地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平复社会矛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把现代情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审判实践,是我们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一次尝试。”
“来东城法院打官司,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法官和当事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想尽快圆满地把争议解决掉,跟法官沟通起来非常顺畅。”一位律师如是说。(本报记者 王逸吟 通讯员 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