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4日 星期五

    风姿流韵的中国⑥

    新疆舞:律动的肢体

    王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24日   09 版)

        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袤的大地上,只要听到音乐声,就可以看到人们在树下、房屋下甚至是沙漠里欢快地跳舞。舞蹈,早已成为维吾尔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元素。

     

    溯源——久远的历史

     

        早在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龟兹的音乐舞蹈就已非常发达。根据文献记载,当时龟兹乐舞已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准。龟兹舞蹈动作丰富,技巧高超,这在唐代《通典》中有生动的描述——“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

     

        20世纪初,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了一具舍利盒,盒盖盒身绘有精美的乐舞图。乐舞图以手持舞旄的女舞者和身后斜插舞旄的男舞者为先导,向后依次为:6个手牵手相连的舞者,一位舞棍的独舞者,紧接一组乐队,最后又是一持棍的独舞者,并有3位儿童围绕其身,整个乐舞图由21人组成。他们舞姿各异,有的旁吸腿,有的做端腿,有的旋转。需要注意的是:6个舞蹈者及两个持棍独舞者,均头戴各式面具。学者霍旭初认为:从舞者头戴各式面具和乐舞气氛威武雄壮等特点来看,这是一幅典型的龟兹《苏幕遮》乐舞图。

     

        《苏幕遮》是古代龟兹人民祈求丰年、禳灾灭祸的一种假面狂欢歌舞戏。唐代僧人慧琳所撰的《一切经音义》卷41中有记载:“苏幕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域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

     

    现状——歌舞的天地

     

        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季莲是多年从事新疆维吾尔舞蹈研究的专家,她把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分为三大类:群众娱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又可分为单人、双人、集体等等。

     

        最有代表性的群众性娱乐性舞蹈是赛乃姆,最大的特点是有强烈的群众性,参与的人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既娱人也娱己。表演形式一般是围成圆圈,乐队在中间靠后一些,或者在一隅。乐曲刚开始的时候是很短的散板,在民间这时是不跳舞蹈的,等进入有节奏的歌舞曲时,开始舞蹈。这种舞蹈没有人数、场地的限制,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累了可以下场,有人邀请可以去跳,自己也可以去跳。而新疆各地的赛乃姆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有几十种之多。

     

        而表演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或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塔来提·吐尔地认为,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正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表演性舞蹈,正成为我们走向世界舞台最强有力的支撑,也是最受欢迎的舞蹈。

     

    未来——通往世界的窗口

     

        随着“丝绸之路”新的通道被开拓,新疆各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工作者进一步将新疆歌舞推向全世界。

     

        名扬四海的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被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艺术节邀请前去献艺,它以美妙的诗句、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在不同肤色的各国艺术家心中激起强烈的反响。

     

        2009年起,新疆正式举办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文联副主席、新疆舞蹈家协会主席迪丽娜尔·阿不都拉认为,三届舞蹈节已经成为新疆文化艺术的一个新平台,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祥和、团结、稳定的新疆,更为新疆舞蹈艺术找到了一个通往世界的窗口。

     

        新疆舞正以它美丽动人的舞姿,成为国内和国际舞蹈艺术爱好者的最爱。它们常年在国内和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绽放,将新疆舞传递给每一位热爱舞蹈艺术的人。(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