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4日 星期五

    GDP2万亿元误差折射了什么?

    张翼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24日   10 版)
    CFP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万亿元,然而据各地发布的数据测算,28省市区GDP总和约为58.9423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后,有媒体通过各地发布的GDP总量和增速估算出,28省市区GDP总和约为58.9423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6.8845万亿元数据高出2万亿元。

     

    地方GDP总和因何推高

     

        “我国是中央和地方两级GDP统计体制,各有各的队伍,各有各的方法。国家统计局负责全国的数据,从全国进行抽样调查,样本量与样本框和地方是不一致的。”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地方和中央GDP统计样本量、样本框和方法不同,必然产生误差,但地方总量之和为什么总是海量地高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据统计,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高于全国总量成为常态,2009年地方统计高出全国2.68万亿元,2010年高出近3.5万亿元,2011年高出4.6万亿元,2012年更是高出5.7万亿元。

     

        对此,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是,各地数据存在重复计算问题,比如一家大型公司总部所在地计算各分公司营收之和,分公司所在地又将其营收纳入统计。一个跨省、跨区域的经济活动,被重复统计的情况难以避免,客观上导致出现地方GDP总和多于全国的结果。

     

        从主观行为来看,行政干预所带来的地方数据造假也是产生“水分”的原因。

     

        “在一些地方存在着统计为政绩服务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好看,暗示甚至要求企业虚报数据或是修改数据做大GDP。人为造成地方上的GDP数据偏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来看,确实有一些地方存在弄虚作假、领导干预的问题。”姚景源说。

     

    巨额GDP误差影响几何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核算GDP所需的基础数据相当多,仅国家统计局报表中就有3000多个指标与GDP核算有关。

     

        齐建国告诉记者,发达国家核算GDP通行的做法是,只有一个权威部门,一个口径,一种测算方式,不存在两套数据。在我国两级GDP核算体系导致的误差之外,还有微观数据不真实的影响,一些企业往往是三四套数据,应对不同的要求,一套针对政府,一套针对审计,一套针对节能减排,一套针对董事会。

     

        “哪个国家GDP核算都会存在误差。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也会有内外部两套数据。但我国分级核算的体制,使地区GDP核算存在着易受地方干预等弊端。”齐建国指出。

     

        齐建国认为,相对于2013年GDP总量56.8万亿元的数据,28省市区高出的2万亿元占比接近4%。“虽然从比例上来看,不是非常大的误差,不会对政府、企业的重大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改革是必需的。”齐建国说。

     

    挤出地方GDP的水分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针对分级核算中一些重复计算的技术问题以及原始数据存在差异的问题。将积极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抓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实现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后,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因为GDP不管谁算都主要依靠企业的数据,如果国家掌握第一手的企业真实数据,谁来计算差距都不会太大。

     

        “减少地方GDP的水分,导向很重要。除了统一核算地方GDP数据外,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绩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治本之策。”齐建国说。

     

        齐建国认为,如果干部的提拔主要看GDP数据,就会形成虚报GDP的动力。如果干部的升迁和任用不仅看当地经济增长快慢,还要看老百姓的反映好坏,看环境指标如何,看政府债务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就会消除GDP造假的内在原因。

     

        “政府的目标不是推动经济增长,而是管理好社会,弥补市场的失灵。”齐建国说,“政府职能转变和政绩观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一切都寄望于改革。”(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