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

    翰墨往事

    “两张”之缘

    作者:斯舜威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2日 12版)
    ▲张大千山水画作

        张大千临摹石涛画作几可乱真,故初到北京时,引起京城一些画家的反感。1935年2月,北平画家谢子衡举行盛大婚礼,著名工笔画家徐燕孙抓住这次画家大聚会之际,事前在送给新婚主人的人物图卷头空白处,题上了暗讽张大千的词句:“比翼人兮,姗姗来迟,亦为子衡弟催装,此种画法,余合目可为之。而蜀客张某且以知之。玄乎,高人见之岂不冷齿乎?”祝贺婚礼的画家们见了,都心领神会,张大千看在眼里,却保持冷静,无动于衷。

        没过多久,北平书画界举行三月雅聚,张大千和徐燕孙都参加了。张大千和另一位画家合作了一幅人物画,友人在画上以浓墨重彩绘了几只飞舞的蝴蝶,张大千则在画上加了一位正以扇扑蝶的古代丽女,并在卷首空白处信笔题写几句诗:“友人画蝴蝶,不减马江香。大千补仕女,自比郭轻狂。若令徐娘见,吹牛两大王。丙子三月,大千居士。”不动声色地以其身之道还治其身,回敬了一下。

        徐燕孙没有想到张大千一个外地寓京的画家,竟然胆敢公开在画上以“徐娘”二字贬损他。他聘请律师拟对张大千以诽谤罪向北平地方法院提起诉讼,张大千也聘请北平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江庸为律师,准备随时对簿公堂。

        这件事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社会新闻,议论纷纷。这时,张学良正驻扎汉口,听说后,马上命人把北平报上相关文章制成简报送到行营。

        张学良之所以关心此事,源于他早年在北平任行营主任期间和张大千的交往。张学良偏爱石涛作品,常去琉璃厂购画。一天,他花重金购得几幅石涛山水画,兴致勃勃邀请名家鉴赏。其实,这都是张大千的仿作。张学良得知后,对张大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派人送去请柬,邀请张大千到张府做客,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朋友。还有一个插曲是,“二张” 此前曾争购新罗山人的《红梅图》。张大千在一家古玩店偶然发现了一幅新罗山人的《红梅图》,认定是真迹,谈妥以300大洋成交。他身边没带这么多钱,约定第二天前来取画。没想到张大千前脚刚走,张学良后脚也来到了这个古玩店,也看中了这幅《红梅图》,得知已有人开价300大洋,便大方地出500大洋捷足先登,张大千得知后颇为沮丧。30多年后两人在台北相遇,张学良把这幅《红梅图》送给了张大千,这当然是后话了。

        再说张学良到南京开会时,遇到张大千的四川老乡张群,两人均对张大千和徐燕孙的纠纷感到痛心,决定要帮助解决。张群乘赴北平之便,委托湖社的画家朋友代为调解。张群叮嘱说:“张汉卿先生不希望看到他们上公堂。”当湖社的画家朋友拿出张学良写给张大千和徐燕孙的亲笔信,两人看到信上有“外寇当前,吾辈岂可为言语小事而生纷争之理”的话,不由大为动容。徐燕孙首先表示悔意,张大千也表示歉意,双方都同意和解。

        11月的一天,由湖社做东,在中南海的芳华楼为当事双方摆了一桌和解酒,北京30多位画家出席。“两张”缘结翰墨,保持了终身友情。1983年4月2日张大千溘然长逝,张学良亲自参加治丧委员会,送别老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