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

    新展大观·“丝绸的记忆”特展在国图举办——

    一缕蚕丝编织“衣冠中华”

    作者:于园媛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07版)
    富春山居图喷绘丝绸礼服; 本报记者 于园媛摄
    苏绣传承人姚惠芬 本报记者 于园媛摄

        绫、罗、绸、缎、锦、绡、绢、纱……一缕蚕丝编织起“衣冠中华”,片片丝绸焕发出迷人风采。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观众将由此了解丝绸的历史、种类、发展,回顾久远的桑蚕生活,品味丝绸上创造的艺术之美。展览将延续至2月16日。

     

    久远的“陌上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家蚕养殖和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先人就已经成功驯化了野生桑蚕,并利用蚕丝织造布匹。

     

        此次“丝绸的记忆”追本溯源,把人们首先拉回到桑田养殖的岁月。走进一层展厅,一把桑剪、几筐蚕茧、不同式样的织机,这些带着“乡愁”的实物令家蚕养殖、吐丝结茧、缫丝制丝的过程顿时鲜活起来。二楼大厅的“大花楼织机”格外引人注目。该织机长5.6米、高4米、宽1.4米,由1924个部件组成,之前专门为元、明、清的皇帝制作龙袍,现在用于制作云锦。

     

        展览现场布满了两个展厅的文献资料,把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关于桑蚕的记载一一呈现。据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丝绸、文献等实物展品300余件,其中文献共计200余种。文献种类众多,包括字书、史书、农书专著、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笔记小说等。内容上,对桑蚕织绣技艺的方方面面,如起源、品种、养蚕技巧、织机革新等都进行了详细呈现。

     

    鲜活的“非遗”

     

        一轮木制手工缫丝车转了几转,泡在水中饱满的蚕茧抽出细丝。长丝环绕,飞梭穿插,五彩的绸布延展开来。苏绣、南京云锦、西湖绸伞、湘绣、蚕丝织造(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丝绸织染技艺、贵州蜡染技艺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演示技艺,与观众互动。

     

        苏绣传承人姚惠芬的作品《四美图》在2013年3月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此次她带来了重新刺绣的《四美图》赠予国家图书馆收藏。在一拨热情的观众终于退去之后,她走过去与此次同时受邀参加展示的湘绣传承人柳建新攀谈起来。不同地域的材质、绣法让两位绣娘有了“专业”的话题,姚惠芬说:“这样的交流机会很难得。”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介绍,为配合此次展览,国家图书馆还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蚕丝织绣专题”文献资源建设。项目组赴苏州、南京、湖州等地,对11项与蚕丝织绣相关的非遗项目进行了影像资料采集,并对14位国家级传承人和5位省级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访问,获得了总时长300余小时的视频资源。视频在展厅循环播放,可以让观众深入了解每项非遗技艺。

     

    时尚的现代设计

     

        此次展览不局限于一般对传统和历史的介绍,还包含了丝绸的现代设计展示。

     

        彩色数码织锦画利用高密度全显像的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织成,综合利用了电脑技术、图形图像、人工智能及电子提花龙头与新型织机等各种高新技术,色彩明丽,针脚细腻,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设计师吴海燕的丝绸礼服,用喷绘形式在裙裾上展现出《富春山居图》中灰、白、灰的山水奇观。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设计师郭培设计的服装以青花瓷为题材,以白色素缎为面料,以刺绣技法绣出中国传统的龙、缠枝等纹样,凸显清雅高贵的气质。第12届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得主祁刚在裙摆处加入泼墨效果,肩部加以水晶装饰和垂荡结构设计,一袭华服如春日清晨的湖水。

     

        丝绸艺术穿越千年,在现代设计中重新绽放。(本报记者 于园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