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厦门翔安:精益求精办教育

    马跃华 林瑞声 蔡江沈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15日   06 版)

        冬日里,寒风凛冽。即便如此,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的贫困学生依然觉得这是个暖冬。天冷,心不冷。翔安区教育基金会最近不断奔走,为贫困孩子们送去关怀。翔安区教育基金会作为福建省首个县区级教育公募基金,把社会各界6000多万元爱心款送到贫困孩子手中,让他们不因贫而止住求学的脚步。

     

        早在2003年,翔安区委、区政府就提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近年来,翔安区更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办教育,在厦门市乃至福建省走出了多个“第一”。

     

    多媒体教学全覆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2013年9月,翔安区86所中小学1337个班级全安装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实现“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全覆盖的县级区,在福建省率先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

     

        网络多媒体教学机、电子互动白板、短焦投影仪、实物展台……现在,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字,2.8万多名学生还能感受到这些新“家伙”带来的视听震撼。

     

        “班班通”提供了高效的课堂教学互动平台,构建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位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翔安区教育局局长林佳跃表示,翔安区多媒体教学全覆盖,让城乡孩子都使用上先进的教学设备,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学的差距,必将有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名师工程”,夯实发展蓝图

     

        2013年,翔安区教育带来的好消息似乎惊喜不断,而且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9月4日,作为厦门市小学教师中唯一一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潘晓燕正式“走马上任”,成为马巷中心小学副校长。

     

        “翔安区的领导们抱着求贤若渴的态度不远千里到重庆做工作,这使我深受感动……”潘晓燕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我的工资到翔安后约11000元/月,此外,作为市级名校长,我还可以领取25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贴、15万元的租房补贴……”

     

        重金引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名校长,翔安区这一举措被视为翔安区在教育方面敢为人先迎头赶上的一个缩影。早在2012年12月,翔安区就出台了《翔安区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细则(试行)》,花重金引进一批高层次教育人才。

     

        如今,在翔安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中,“名师工程”成为一个闪亮的词汇。从2013年开始,翔安区还将力争用五年时间重点引进和培育30名左右高层次教育人才,其中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贡献、有影响、有声望的省级名校长2名、市级名校长3名、省级特级教师5名、省级学科带头人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名。

     

    “嫁接”名校,实现农村孩子“上好学”的梦想

     

        十年前,翔安区教育基础在厦门市最为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

     

        十年后,翔安区用“人走我跑”的步伐,迎头赶上了。

     

        厦门市试点开展十年义务教育就落在了翔安区。翔安区新圩学校也因此成为了福建省首个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

     

        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新圩学校委托厦门六中和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管理办学。

     

        当地有关人士表示,翔安区教育基础较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通过高位嫁接,以委托管理模式引入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之举。

     

        长期以来,翔安区通过“嫁接”名校来共同合作办学,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提升自己。

     

        2012年12月8日,翔安区召开市区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厦门一中、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六中、厦门五缘实验学校、思明华幼等名校分别与内厝中学、新店中学、区实验学校、新圩学校、新店中心幼儿园等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学或委托办学,互派干部、教师,定期召开合作办学联席会议,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创办一流的品牌学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0多所学校与岛内优质校开展合作办学,加快实现农村孩子“上好学”的梦想。(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 蔡江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