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我一辈子有两句话作为座右铭:一句是汉代韩婴在《韩氏外传》里讲的“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就是说,教师要德才兼备,不要做教书匠,要做人师。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我深深体会到一所学校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有多少优秀的教师。我们现在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高素质专业化呢?简单地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结构合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就是德才兼备。充满活力就是必须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困惑,就是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有时候收效不理想,事倍而功半,这是为什么呢?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这句话激励了我一辈子。只有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融为一体,才会有高的教育质量。一名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要德才兼备、充满活力,这是我一辈子追求的目标。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上课有四不讲:“古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也不讲,我每堂课讲的都是我自己研究的新的体会。”我们的教育不是建筑在荒滩上的,我们不是教育的乞丐,去讨一点来壮自己的胆。
只有人格高尚、学术渊博的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闻一多的儿子在《闻一多传》中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上课的场景。在一个破饭厅改造的教室里,灯光非常昏暗,坐满了学生,闻一多先生在教屈原的《九歌》。“黄昏时分,从四面八方辐辏而来的鼓声,近了、更近了、十分的近了,神光照得天边透亮,满坛香烟缭绕……”听课的学生分不清楚教课的是闻一多先生还是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大夫。学生上这样的课肯定不会疲倦。如此巨大的教育魅力在于闻一多先生人格高尚、学识渊博。
社会上大量的工作是以人对物的,有两种职业是以人对人的。一是医生,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二是教师,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把孩子从儿童一直培养到青年。以人育人的工作要求教师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能够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以自己的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以人育人,通过言教和身教进行,而身教重于言教。
言教不外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跟孩子讲道理,引导他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身教。《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人问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的内涵太丰富了,教师的意义和价值绝非我二十几岁时的想法。”
“我给自己专门定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
清醒地认识自己,是完善人格和增强学养的一个前提。我是1947年考大学的,考生12000多人录取500人,大学录取率不到5%。我自以为是大学毕业,学习也比较用功,出来教中学没有问题,但一到实践当中就不行了。
实习教的是心理学,但工作需要我改行,先教历史后教语文。好不容易把历史弄明白了,又要改行教语文,第一篇教的是高二年级的鲁迅先生的《药》。备课非常难,那时候没有教学参考书,就是一本教科书。语文怎么教,特别是小说怎么教,没学过,全然无知。第一段备课就碰到困难了。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兰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这个“着”就有四个读音,查了许多书,没有注音,最后查到了一个英译本asleep,才吃准了读zháo。一篇课文的备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当老师太不容易。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是接受教育的程度。而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则是在岗位上修炼的结果。因此,做一个老师要谦虚谨慎,如果自己知足意满,就等于一杯水已经满了没办法再倒了;如果你虚怀若谷,那么就会耳聪目明,什么都能听进去。
有两件事情对我教育很深。一件事是我有一次上课用了“曲高和寡”一词,我就跟学生讲:“下里巴人”是通俗的低级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高级的。但课后读到宋玉《答楚王问》时,我发现自己讲的不准确,因为有这么一段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在基础教育课堂里讲的内容,没有研究生教育那么高深、那么广博,但必须准确、科学,因为基础教育学的东西会跟随人一辈子。我觉得自己的治学很不严谨,就跟学生讲我讲的是不准确的,希望学生谅解。从此以后,哪怕认为自己懂的也要去查一查,要十拿九稳后再到课堂上讲。
还有一件事,我改作文把“着火”的“着”的上半部分的“羊”的一竖断成两笔,旁边有个老先生就提醒我:“如果你在黑板上写这个字,可能孩子就错一辈子。”我才意识到教师在黑板上的一举一动也会对孩子一辈子有影响。从这两件事情之后,我非常严格要求自己,基础教育是陪伴人的终身的,它教的是知识的“核”,不会老化,陪伴人的一生。
为此,我给自己专门定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让两把尺子伴随我的整个教学生涯。每次教研组开会,我都非常认真学习,“博采众长”,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借脑袋”,因为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老教师讨论每一个问题,我都会把闪光的东西记下来,从中受到启发,少走弯路。如何寻找自己的不足?每一堂课教完,我都要脑子里“过电影”,推敲哪些行哪些不行,然后写下三五点的“教后小记”,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二是记下自己的缺陷不足乃至错误,久而久之就摸到了教与学的规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要使教育教学工作永远勃勃有生气,必须找到自身最强烈的刺激。”那就是自我教育。对自己认识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大。现在从学校到区县到省市到国家,都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习、展示,这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最强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怎么样才能使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永远勃勃有生机呢?那一定要有强烈的内驱动力,也就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的乃至琐细的工作和国家的千秋大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我就会觉得我已经不是站在平地上来看教育,而是站在高山上来看教育。
我一直觉得自己肩膀上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国家把自己的未来交给教师,这是对教师的无限期望。理解到了这一点,我觉得每天做的工作是那么有意义,那么有价值。因为我是为每一家庭在培养后代,为国家培养未来。所以我觉得清醒地认识自己,内心深度觉醒十分重要。
“教心必先知心”
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奠定生命之魂,一是德性,二是知性。
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对所有学科提出三个维度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二者的融合。这三个维度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即使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学生将来所需要的知识、能力都教给他们,因此,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心灵的连续体,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浓郁的亲情友情,怎么可能有浓郁的乡情?又怎么有赤子情怀?教学一定要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感动。教心必先知心,不知心是没法教好课的。
教师要走进孩子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要跟孩子有共同的语言。作为一名老师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一定要了解学生,要因势利导。当今学生不大会感动,也不会感恩,似乎已经历沧海桑田,情感世界蒙上盐碱。要教会学生用两个眼睛看世界,既要看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识别假恶丑,又要看到并追求真善美。态度,是指求真的科学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当今,“宽容”的培养十分重要,许多孩子都是自我中心,心怀不广。
每一节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上课就是用生命在歌唱。就是用你的生命来影响他们、感染他们,让他们热爱父母、热爱老师、热爱学校,热爱祖国,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师爱超过亲子之爱,亲子之爱是有血缘关系的,而师爱是大爱,仁爱,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目光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尽心尽力,长善救失。写在纸上,说在嘴上,不叫懂道理,身体力行才是真正地懂道理。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是长效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种什么也没有。
国有国魂、民族有民族魂,教师要有师魂。对我而言,62年上下求索的就是追求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耽误学生宝贵的青春。教育是接力棒,一棒一棒地接下来,我们这些骨干教师特别要喝这一坛酒,醉成龙的脊梁。教师不仅要业务专,还要对社会上的诱惑具有抵抗力,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一名优秀教师能恩泽莘莘学子,为了我们的伟大事业,为了我们孩子们的可爱生命,就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精神振奋往前行。
(本文由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陆觉民、杜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