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2日 星期日

    《讲台上,梅花傲雪》后续报道

    用生命诠释崇高师德

    作者:蒋海文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2日 03版)

        1月8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讲台上,梅花傲雪》,讲述了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时华与癌症搏斗、坚守教学一线的感人故事,感动、感染、感化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李时华”“红豆饼”迅速成为百度搜索引擎中的热门词条。

        当我们再次仔细梳理李时华的感人事迹,不得不被她潜心育人的职业操守、爱生如子的人格魅力、乐观坚守的生活态度、不离不弃的坚贞爱情深深打动。李时华老师是生活的强者,更是师德的标杆,她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品质与精神素质,传递的是一种师者的爱与责任,延续的是一种道德力量,传播的是一种负重前行的正能量,凸显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是一个时代的标杆,它承载着最为普遍认同的价值和取向,具有永恒的职业特质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李时华的职业字典里只有爱与责任。尽管右耳失聪,左眼视力仅剩0.05;嘴里没唾液,张不开。但李时华不向命运屈服,不向病魔低头,心中坚定的只有一个信念:好好活着,将最宝贵的生命美丽绽放在挚爱的三尺讲台,绽放在深爱着的每位学生心中。“生命为什么宝贵?”李时华用行动回答了一个严肃而又重要的哲学命题,“活着有意义才宝贵。”在她心里,只要能给学生上课,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与生命赛跑。李时华用生命诠释了崇高师德的真正内涵:理想美、意志美、人性美、爱情美。如同她的网名windy,李时华犹如和煦的春风,温暖着身边所有的人。身患重病,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却是贫困学生的棉衣棉被是否到位;生活拮据,却将微薄的工资资助困难学生,将借来治病的钱毫不犹豫地拿出2000元资助病友。

        李时华是温暖的风,是傲雪的梅花,是甜美的红豆饼,更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坚守理想,春风化人;与病魔抗争,笑对逆境;与下岗工人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她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更是师德的示范者。她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接续,学生心灵的美丽塑造。

        当人们带着泪光去聆听、去阅读李时华的感人故事,读到的是崇高的职业道德,读到的是生死相依的刻骨爱情,读到的是对生命的至上敬畏和对劳动最光荣的深刻理解。4年880个课时,55张写满安慰与赞成的小纸条,是毅力,是责任,更是温暖与感动。

        在价值多元、思潮纷扰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期盼主流价值的倡导引领,渴望崇高师德的本真回归。恪守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线。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价值迷失、道德失守、师德沦丧,消解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美德。教育时不我待,教师任重道远。可喜的是,日前,教育部划定“师德红线”,并强调高校引进人才要核实师德,许多高校也相继推出了“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置于最突出的位置。这是现实的诉求,也是时代的呼唤。

        师德闪耀,爱的力量温暖人心。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潮流中,教师是勇立潮头的追逐者、践行者、坚守者与推动者。李时华,一位普通的高校教师,用羸弱的身体、高尚的人格,擎起了一面师德的旗帜。她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点滴细节,闪耀着教师职业道德的迷人光辉。李时华用生命诠释了崇高师德的核心: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不计回报的爱。同时,她也给时代,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热切的回应。

        向生命致敬!向崇高师德致敬!向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李时华老师致敬!(本报特约评论员 蒋海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