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浙江开展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中,“草根”文体骨干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与专业剧团一同上台表演;“百姓好声音大赛”“百团闹春”“群文大舞台”等活动将在各地陆续举办,许多村还要办“农民春晚”——浙江基层群众,乐享文化盛宴。
近年来,通过广泛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经由“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广袤乡村成为“文化种子”成长的肥沃土壤,浙江大地浸润在文化的芬芳中。
“种文化”覆盖基层乡村
虽然常有文艺团体下乡“送文化”,但设施不完善、骨干稀缺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爱写爱画、爱唱爱跳的“土艺人”也无处施展。为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春,浙江4个县(市)8个村的村民向全省发出了《我们都来“种文化”》的倡议。很快,“种文化”在全省61个县的100多个村开展起来。
2008年,浙江省下发意见,在全省农村启动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根据省委宣传部随后下发的实施方案,浙江各地农村“种文化”的热潮很快形成,一批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的特色文化项目得到了有效传承,扎根乡土、各有专长的农村文化队伍得到了培育,文化活动成为农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农村已有50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3万多支业余文体队伍和61.4万名业余文体骨干,“种文化”活动已覆盖广大基层乡村,影响千万农户家庭,成为浙江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与响亮品牌。
培训辅导激发农民热情
农村“种文化”活动的主体是谁?当然是农民群众。但是,激发主体活力并不容易。由于自身素质和环境条件所限,加上长期缺少专业培训,农村文艺队伍的表演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为此,浙江省、市、县三级持续开展“种文化”文体专家辅导活动,通过培训班、讲座、研讨等形式,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组织参与能力和鉴赏表演水平。为了做到供需相称,浙江因需制宜开展培训辅导,根据各地上报的文化培训需求,派出专家、老师。金华、衢州的婺剧,临安的农民书画,嵊州的越剧,遂昌的昆曲,仙居的腰鼓等,不仅是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项目,也是省里培训的重点项目。
丰富的培训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种文化”的热情。金华市婺城区、衢州市衢江区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为了赶上培训,最远的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得知浙江婺剧团的老师要来村里培训“花头台”,遂昌县大柘镇白麻村及周围几个村的数十位爱好者早早聚集等候。
搭建平台让农民当演员
“种下”的文化很快结出累累硕果,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群众跃跃欲试走上舞台。浙江开始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农民群众不仅要当观众,更要当演员。
2008年和2009年,浙江连续两年举办“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千名农民演员走上舞台;2011年起,浙江启动“文化走亲”活动,在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和城与乡之间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各市县通过文艺汇演、才艺展示、排舞大赛、舞蹈比赛、“文化大篷车”等形式,为农民群众登台创造机会。
2008年至2012年,浙江各县(市、区)年均文化投入36.84亿元,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回望2013年,浙江乡村文化最绚丽之处,莫过于文化礼堂的遍地开花。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浙江农村就建成了1300多座文化礼堂。
“以前镇街要办晚会,都得去外面请队伍。如今不花一分钱,每个村都抢着上舞台,我们都当起了评委。村里办晚会,文艺节目也是绰绰有余。”一位街道文化站负责人如是说。(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特约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