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7日 星期二

    遥感监测到上千个小水塘

    被困“雪龙”号船盼来好消息

    作者: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7日 06版)

        水塘的出现对遭受围困的“雪龙”号科考船来说,绝对是利好消息。

        6日上午,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获悉:在“雪龙”号船正东方向9公里至边缘的海冰上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个小水塘,平均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这表明在潮汐和洋流的影响下,东侧海冰的密集度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教授分析:“如果预想的西风足够强劲,使外围海冰足够松动,‘雪龙’号船按照通常破冰时每小时两节的航速,可在5小时至6小时后脱困而抵达清水区。”

        我国从1984年开始极地科学考察,每年都要进入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雪龙”号船进入南北极面临的一大考验是如何突破海冰阻隔。近年来,“雪龙”号船进出中山站屡次遭遇严重冰情,其中第25次南极科考,“雪龙”号船到达南极冰区后,因破冰艰难被困达三周。如何选择一条合适的冰区航线,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一般都是‘雪龙’号船根据经验选择进入线路,但随着南极冰情的加剧及南极科考的频繁,对实时冰图和航行建议的需求越来越大。”

        遥感数据大范围、动态、实时和长时间序列的特点可以及时提供极区海冰的分布,为极区航线选择提供信息。在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快速消退的背景下,南极海冰却呈现上升趋势。卫星资料显示,今年南极冰情较往年严重,为避免与大冰块“正面接触”以减少不必要的破冰航行,“雪龙”号船需要实时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给予支持。今年这项工作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同合作保障执行的。

        在2010年至2011年第27次南极科考期间,以程晓教授和惠凤鸣博士为首的团队为我国“雪龙”号船航行提供了普里兹湾海域ENVISAT ASAR WSM数据46景,基本2~3天提供一次。这就为“雪龙”号船的航行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思路。(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