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论书杂谭

    一个人和一座城30年的影像故事

    作者:谭 华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6日 15版)
    钟楼和胡同一起,才有意义:相互倾听、相互守望。东城区地安门汤公胡同。沈继光摄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沈继光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一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展现消失中的北京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借助照相机记录这座文化古城的工作,西方人曾做了一点,这也许和相机的发明使用源于西方有关。我们自己做得不多,记录的范围也往往停留于殿宇园林、王府宅院,始终缺少以此现代工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古城文化档案的意识。文化,宽泛地讲,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积累沉淀,被记录的内容应该远比人们习惯认定的更为广阔、复杂、丰富、久远和生动。悠久的古城,不光是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当是属于世界的一份人文遗产。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眼力和角度,在古城的各个时期留下了对它的记录,显示了对它的深切关注。

        沈继光的这次工作,将井台、石碾、磨盘、城墙、角楼、庙宇、教堂、公园、胡同、院落、影壁、学堂、会馆、客栈、货栈、戏楼、饭庄、面铺、线庄、布店、粮仓、堆房、当铺以及藤椅、鱼缸、鸟笼、苇箔竹帘、洗衣板、扫帚、簸箕……吹糖人的家什、磨剪子锵菜刀的条凳……都纳入了画面。作者认为它们都和城与人融为一体,造成了曾经存在过的一种文化,应该记录它们,保留下它们的面孔。

        黑白镜头下的朴素记忆,是沈继光对北京城最有敬意的解读。画面中弥散着一种情调,体现出某种品味,作者说这属于他个人的审美取向,希望读者能原谅他偏爱这样的取向。“由于每个记录者的取向差异,因而展现出来的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只属于他们自己心中的一座古城。”

        本书许多照片中所拍的地方,今天已被夷为平地。作者用胶片记录了我们有过的历史,帮助我们设法构想逝去的岁月。如作者所言,记录拍摄北京古城的过程,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历史文化知识的补习。作为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的我们,读完本书,也会深深感恩于这座古城所给予的滋润与熏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