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4日 星期六

    人才聚焦

    乡村师资死扣儿怎么解

    罗 旭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04日   11 版)

        多年来,巨大的城乡差异造成农村师资力量匮乏,待遇差、流失多、水平低,仿佛成为乡村师资水平提升道路上的一个“死扣儿”。如今,这一难题在江苏省灌南县得到了破解。作为江苏北部的一个普通县城,灌南立足县情,着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使全县教育整体水平在短短三年内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均衡配置师资

     

        灌南乡村师资队伍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教育的投入再多也不为过,缺多少给多少!”县委书记阮冰的答案很明确。

     

        据统计,近三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近16亿元用于教育发展,这个数字几乎是该县过去十年教育投入的总和,其中仅2011年用于教育现代化建设一项就投入了6.2亿元。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在灌南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三年来,全县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队伍活力。实行教师公开招考,三年来该县面向社会公开招录聘用新教师365名,并优先安排编制用于补充农村教师,2013年全县将新招聘的172名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此外,通过下乡支教、教师轮岗、进城学习、结队帮扶等方式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城乡教师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三年来全县169名中小学校长、1235名教师在城乡校际间流动。

     

    着力提升素质

     

        灌南县完善以农村及薄弱学校校长、教师为主的培养机制,持续开展“铸师魂、强师能、正行风”主题教育活动,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全员培训,借助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资源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利用市“333”工程、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加快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进程。同时,实施系统完善的梯队培育计划,通过挂职学习、名校研修、校长讲坛等方式,构建校长成长平台,打造有思想的名校长;通过业务竞赛、高层次进修等途径促进专业成长,培育有内涵的名师。

     

        人事制度的改革、队伍建设的强化等一系列措施,使灌南教育活力得到空前激发,涌现出一批名特优教师,催生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梁杰、罗锐、周如俊等7名省特级教师,时良忠、杨帆等14名连云港市名师名校长,665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涌现了181名省市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园丁;潘平华老师当选省人大代表,吕爱琴、张桂才老师被省市媒体盛赞为“最美乡村教师”。

     

    强化激励机制

     

        灌南县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安排1000万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教师,仅2013年教师节就一次性奖励了774余万元。关爱农村教师,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推行教师岗位设置,在绩效工资、教师安居、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对农村偏远地区工作教师每月补助100至140元。近几年,该县还为1100名教师发放了购房补贴1800余万元。

     

        通过不断调整布局、创新机制,灌南将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办学水平同步提升。如今,在灌南,即使在最偏远的乡村小学,也与县城里最好的学校一样,教室里都有电子白板、投影仪,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优质远程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让农村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缩短了城乡教育差距,极大地提升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城乡教育的整体推进,使灌南教育抢得发展先机,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突破。过去很多农村家庭条件好的家长都会想办法让孩子到县城里求学。如今这种现象已大大减少,乡间的孩子和家长都安心留在乡间学校读书。“在家门口上好学”这个美好的愿景在灌南已经成为现实。(本报记者 罗 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