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2日电 记者胡其峰、通讯员章蓉蓉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刚刚过去的一年,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科学家们克服各种不利条件,既培育出创新品种,又构筑水稻病毒病早期预警防线。这支水稻科研领域的“国家队”,为保证我国口粮作物的安全可谓“功不可没”。
水稻是我国消费量最大的口粮作物,必须确保绝对安全。据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介绍,2013年,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科学家们育成的粳稻新品种“龙粳31”,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近1700万亩,是北方粳稻、也是全国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培育的早稻新品种“中嘉早17”,种植面积达700万亩左右,是我国籼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此外,科学家们研发的水稻病毒病检测试剂盒,在安徽、江西、湖南、江苏、浙江等10余个省广泛使用,为全国水稻病毒病早期预警与科学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科学家们研发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黑龙江、浙江、宁夏、湖南等20多个水稻主产省推广近3000万亩。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东北水稻主产区的春涝和秋涝、长江中下游产区的高温热害、华南产区的台风和水灾,都对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在严峻形势下,2013年我国水稻生产仍然获得丰收,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科学家们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