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3日 星期五

    “网闻”问切·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

    机动车排放是北京雾霾的主因之一

    齐 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03日   06 版)

        “网闻”回放

     

        中科院大气所张仁健研究员在日前发表的论文中称,以2009—2010年的取样数据分析,交通排放(主要是机动车排放)对北京PM2.5的贡献不足4%,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热议。1月2日,中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专家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北京这样的城市而言,机动车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多数研究者认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即使这一数字也有可能被低估了。”

     

    1、专家结论:4%是严重低估

     

        贺泓研究员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污染控制中心主任,也是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组长。他说:“对这一结果,我们召集相关专家进行了认真讨论,得出一致结论,认为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了。”

     

        贺泓介绍,在认真阅读这篇论文后,他们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样品量偏少,“这篇论文中只用了一个监测点的数据,对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不一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二是该论文没有对PM2.5二次来源进行解析。贺泓解释说, PM2.5的来源可分为一次源和二次源。所谓“一次源”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二次源”则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如NOx、SO2、NH3、VOC等,在大气中经过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为颗粒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铵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与一次来源相比,二次生成的组分经常在PM2.5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超过了一半,并且在灰霾发生时比例更高。“该论文指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不足4%,其研究结果未包含机动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形成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如果把4%理解为直接排放,这个数字是可能的。”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源的监测和研究。他直言,在这样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有很大影响,“同样的数据交给不同的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2、灰霾来源和组成至今仍无量化结论

     

        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已经进行了近2年,而专项设立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王跃思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在北京设立了8个监测点,在全国有53个监测点。“但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得出结论,PM2.5的组成究竟是什么样的。”

     

        王跃思说,他们监测的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对PM2.5来源的解析结果浮动很大。“我们课题组在2009-2011年对京津冀区域PM2.5化学成分分析进行了两年平均状况的研究,发现在清洁空气、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条件下,PM2.5组成和来源差别很大。”

     

        而最大的难点是,目前关于PM2.5中二次组分的来源还无法进行直接解析。贺泓说:“简单地说,污染物被排放到空气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比如机动车尾气中含有氧化物,这本来是气体,但它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成硝酸盐,也就是形成了颗粒。而硝酸盐颗粒是灰霾的主要成分之一。”贺泓说,只有搞清楚其中的过程,将二次组分“还原”,搞清楚哪些污染物的排放对灰霾的“贡献”最大,才能有效地控制灰霾。

     

        因此,仅有室外取样是不够的。在专项中,科学家们加入了实验室模拟的手段。贺泓说:“简单地说,就是在实验中模拟各种条件下污染物的排放,再与实地取样进行参照,帮助大气学家们确定每种源的重要性。”

     

    3、当务之急是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动态源解析

     

        大气污染物研究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时间。张仁健研究员的文章用的是2009年~2010年的数据;王跃思说,他们刚刚做完2013年1月的数据分析——就这一领域而言,这是一个正常的时间周期。但今天城市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数据对未来有多少参考价值和指导性?

     

        王跃思说:“我们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专项提出要发展‘大气污染物动态源解析’。就是要对大气污染物的成分和来源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已经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正在实验过程中,预计到2014年底可以知道效果如何。”

     

        王跃思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不是包打天下,大气污染物的治理也不能仅靠我们一家。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模型,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源控制和过程控制等共性技术,提出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并将其推广应用。”

     

        (本报北京1月2日电 本报记者 齐 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