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当前我国企业创新面临哪些困境?“中国制造”如何变身“中国智造”?
1、单纯加工制造已无出路
说起东旭集团郑州旭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家并不熟悉,但在液晶屏幕制造领域,这可是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早在2010年5月,旭飞公司就建成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5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将玻璃基板的价格拉低了一半。这个目前只有3条生产线的小企业,拥有七八十项专利,专利数每年都在增长。
春江水暖鸭先知。东旭集团无疑是我国经济这潭“春江水”中的“先知”者。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产品在美、日、韩等国兴起,传统显像技术受到严峻挑战。显像管制造产业出身的东旭进军平板显示产业。液晶玻璃基板生产技术复杂,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为突破国外垄断,东旭组建了200余人的研究院,并与北大、人大等高校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板显示玻璃。
然而,像东旭这样靠技术创新与国外企业抢市场的“先觉者”企业仍然是少数派。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技术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到四分之一,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不足三分之一,许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研发投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企业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技术研发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企业完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表示,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有较快增长,但总体比例仍低于发达国家研发投入比重5%的平均水平;尽管我国企业的专利授权数大幅增长,但真正反映企业核心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仍然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水平较低仍是我国大多数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中国制造”的产品横扫全世界,中国由此被称为“世界工厂”。如今,这种情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以及人力成本、汇率波动等因素,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快速下降。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重组装、加工和制造环节,轻设计研发和全球化营销的短板开始显现。
侯云春分析说,无论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撑条件看,我国经济正进入一个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时期。原有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但又没有完全丧失;新的竞争优势正在积累,但又没有真正形成。在这样一个时期,单纯加工制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行不通,经济增速的放缓及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将倒逼企业利用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创新成果转化鸿沟犹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3)》显示,高端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等5大行业参与调查的500家企业中,研发投入比重均在2%~4%之间,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报告显示,四成以上参与调查的企业认为,研发费用过高和研发偿还期过长、风险大、缺乏技术人员,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三大主要因素。
创新风险大,成为影响不少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创新成果研发转化成功率低无疑是创新的重要风险。
以生物医药为例,生物医药创新的最后环节是从科研到医学的转化,但大多数生物医药创新在最后没有转化或转化不成功。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我国病源充足、规模效益明显,生物医药发展存在先天优势,但临床研究审批慢、生产环节转移慢、转化周期长等因素,使得生物医药的成果转化研究较为复杂,创新与转化之间仍存在着一条“死亡之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并于2012年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1.98%。然而,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我国基础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之间存在鸿沟,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相关的财税、人才、投资等多领域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
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不无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分析说,国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5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已达到世界第一位,并建立了基本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是,使用别人的技术成果不习惯付费,侵权惩罚力度不够、执法水平和力量有限、部分地区执法不严等问题,使得企业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的科技研发及转化动力被严重削弱。据统计,目前国内假冒侵权案件90%以上发生在国内企业之间。
此外,我国创新链不完善也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侯云春表示,当前创新已由单点创新走向全产业链整体创新,从单企业创新转向开放式协同创新,而我国企业的创新环境不佳、创新链不完善的问题将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来看,学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不够,创新人才缺乏;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网络来支持能带来重大创新、却要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才能取得成果的推测性研究,创新成本高;“山寨”横行,侵权成本低,创新风险大。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办公楼还未正式完工,就已吸引了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23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这个揭牌刚一年多的研究院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它的运作机制密切相关。它通过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育,构筑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了一个利于创新的生态体系,使科研成果无障碍实现产业化。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类似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创新机制探索正在各地涌现,不少企业也逐渐发力科技创新。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介绍说,东旭建立了六个高新技术研发院,并制定了专门的专利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带来了明显效果,截至去年二季度,东旭已累积417项发明和应用专利成果,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企业由市场驱动而获得的自主创新动力,比来自政府政策优惠激励的动力要大得多,这就是市场的作用。”侯云春表示。他说,要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要素价格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而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上。
吕薇表示,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而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针对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执行难的问题,要加强执法究责。以前我国强调知识产权的创造数量,下一步我们要将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强基础型关键核心技术的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在当前创新链仍不完备的大环境下,完善创新链条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受访专家表示,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又涉及政府、科研、金融、商贸等多个环节,需要各方参与配合,形成完整的创新链。例如,金融方面,要为自主创新提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资金支持;商贸方面,要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尽快回笼资金;中介方面,要建设知识产权交易所等科研转化服务机构,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本报记者 杨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