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我国少数民族非遗首次以专题形式展出

    弹吹念唱 别样精彩

    殷 泓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6日   09 版)
    非遗传承人展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殷泓摄

        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日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这是我国首次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专题的大型展览。展览以实物展示和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文化“活化石”的绚烂多彩,涉及已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少数民族项目433项。

     

    “有生命”的文化在跃动

     

        独具特色的京族独弦琴、悠扬的朝鲜族洞箫、悦耳的苗族芦笙……在热闹的展览现场,一位身着纳西族服饰的男子正在一块白麻布上静静地书写东巴文字,他就是纳西族东巴画省级传承人和国耀。

     

        他边写边告诉周围的观众,这是东巴象形文字,不是一字一义,而是一字多义,甚至一个字就蕴含着一个简短的故事。随后他应观众的要求念起白麻布上的文字,令大家意外的是,他不是“念”了一段,准确地说是“唱”了一段。

     

        “以前对纳西族了解不多,东巴文更是见都没见过。今天看了这位传承人的展示,感觉我们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太有魅力了。”在旁观看的赵丁香对记者说。

     

        在和国耀看来,边远山区的广袤土地滋养了我国少数民族迥异的性格特点,纯净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活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

     

    延续“生命”任重道远

     

        “举办这次展览,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唤和推动全社会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说。

     

        目前,我国共有38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1219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有433项;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有524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有效手段和载体,能很好地将少数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从而造就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这样的文化不可复制,如何做好保护工作仍是重要的课题。”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世均说。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9日。展览期间每天上下午将各安排一场舞台演出,呈现回族八极拳、苗族芦笙等各民族的精彩艺术。(本报记者 殷 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