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国家进步、民族振兴和个人发展。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梦”的命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具有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它凸显出“中国梦”的历史必然与时代要求。
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屈辱、抗争与追求是“中国梦”的历史依据
“中国梦”拥有厚重的历史基础,它是中国人反思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后的必然诉求。
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证明我们有能力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曾铸就“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辉煌,它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人类进步。据研究考证,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居世界第一;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完备,一度成为世界各国前来学习的楷模;明朝以前,中国占世界上主要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的半壁江山,“四大发明”是突出代表。中华民族的兴盛史以铁的事实证明自己有能力实现“中国梦”,能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中国人民不是懒汉懦夫,过去没有、今后也绝不会依赖别人过活。我们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我们仍然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认真地加强对外援助,努力作出更大的国际主义贡献。”
反思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屈辱凸显了实现“中国梦”的紧迫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封闭的国门,也掀开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枪炮威逼之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等相继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史为鉴,当代中国人民从近代中华民族遭遇外族入侵和战争浩劫的深刻反思中清醒地认识到:要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要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近代以来的先进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人都曾绘制过“中国梦”的蓝图: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毛泽东提出“民族复兴,让人民站起来”、周恩来提出“中华崛起”、邓小平提出“着力振兴中华民族”、江泽民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规划和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它也宣告中华儿女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权,这为“中国梦”提供了政治保障。随后,中国人民在梦想的驱动下,相继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成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现实挑战是“中国梦”的现实依据
“中国梦”是立足于时代主题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的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中国梦”提供良好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准确分析国际局势变化,指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在世界形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强,他们在合作中谋求效益,在竞争中谋求发展。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英美等国的密切经贸往来和外交活动,已经形成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国际格局。中国作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推动者和参与者,正致力于改变西方主导下形成的自由主义国际规范。因此,立足时代背景提出的“中国梦”具有全球样本意义,能够赢得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提供现实支撑。改革开放是又一次伟大革命,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1978年至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加到5193.2亿元,年均增长9.0%左右,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进步明显;“神九”“神十”相继飞天成功,“嫦娥奔月”,首艘航母交接入列,科学技术领域成就不断;关注民生,倡导公平与正义,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和平发展政策为导向,提高防卫作战能力,国防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两三百年时间完成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保障和国防后盾。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系主任;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众认同及其提升路径研究》[13CKS0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