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而今迈步从头越

    邱明瑜 陶 枫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1日   12 版)
    贵州安顺鲍家屯的地戏表演。邱明瑜摄

        在贵州安顺鲍家屯,始建于明代的水利工程支撑了一方水土长达600余年,至今仍在正常发挥作用,使得鲍家屯及周边村落2300余亩稻田连年旱涝保收。该工程系统布局合理,设施简洁但功能完备,具有灌溉、防洪、养殖、生活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农产品加工、园林造景、生态保护等多项功能。而眼下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已然展开,拥有如此优良资源的鲍家屯自然跃跃欲试。

     

        日前,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暨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上,借由对鲍家屯的考察和研究,专家们亦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

     

    千年农业文化的传承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介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他同时还说明了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即历史性、系统性、持续性、濒危性这四个基本标准和两个辅助标准——示范性、保障性。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特别指出,申报农业遗产时的农业生产体系,必须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仍在使用的,其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生物对象、农业生产资料和耕作技术都必须是传统的。因此,杂交水稻、转基因农作物等现代农业的产物不属于农业文化遗产的范畴。

     

        在人口快速增长的今天,为何要保护传统农业文化遗产?难道不是该集中精力发展高产的现代农业,以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吗?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指出:“现代农业能解决全球人民吃饱饭的问题,但农业文化遗产解决的则是全球人民吃好饭的问题,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就是为高品质的生活奠定基础。”他解释,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保护几种农业类型,更重要的是传承千年农业文明,弘扬优秀的农业道德,认识传统农业的价值。其深刻意义在于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物种和粮食品种多样性甚至文化多样性,确保人类社会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2年,我国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前景良好。2013年5月,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正式公布: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等19个优秀代表榜上有名。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以自然状态自生自灭者居多,若不重视保护难免濒危。比如,现代耕作、养殖技术及现代农机具的普及,使得古老的传统耕作制度和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加之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也被改变和破坏。

     

        而另一方面,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传统的生活方式、世代相传的技能技艺、与农业相关的民俗、礼仪等面临着后继无人、断代消失的威胁。为此,苑利呼吁:“要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经验、生产工具、生产制度、农耕信仰及相关仪式、传统农耕节日、相关民间文学和表演艺术等实施科学的整体保护。”

     

        农业遗产普遍面临的现代化威胁,在鲍家屯的农业生态体系中也有所体现,专家们对此忧心忡忡。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多方努力,上下求索

     

        曹幸穗介绍了中国重要农业遗产项目接下去的工作: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20个名额,将用大约30年的时间最终评出300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

     

        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并不能止于申遗工作,申遗之后如何保护与发展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李季认为,在政府主导的基本模式下,要更多地发挥原住民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要加强研究,做好保护规划工作。

     

        闵庆文和曹幸穗共同建议:政府应有一个部门或机构来专门管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尽快组织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推动我国在国际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中取得话语权和领导权,参与到国际农业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中。同时也要给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充足的资金保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技术培训、培养传承人、宣传推广、经济补偿等方面的经费和支持。

     

        专家们一致表示,保护与发展不可分割,应该充分考虑原住民的生存情况,通过提高原住民的生存质量来调动原住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吕舟提出,要通过文化间的对话来减轻贫困。针对能给原住民带来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专家们特别强调:不能破坏农业文化遗产中原汁原味的部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