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专家学者评论·姜奇平专栏

    信息化下的评价方法

    姜奇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0日   02 版)

        人们经常使用测评一词,其实测与评是两件不同的事。测是事实判断,是对客观数量的统计;评是价值判断,是对统计数据好与坏的评价。在信息化测评理论研究中,我们感到,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用一把尺子评价好坏越来越难。需要有方法上的创新。我们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称为生态方法。

        生态方法强调以环境与系统的适配为“好”,而不是以系统的绝对值最高为“好”。2006年以来,我们与合作单位一直尝试以生态方法进行信息化评价,称之为“特色评价”。选择的评价对象是政府网站。与通常从第一名排到第一百名的大排序方法不同,特色评价理论上讲可以评出一百个第一,但没有第二名。每个网站办得再差,总可以找到一个让它成为第一的理由,那就是它的地方特色所在。比如,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网站,用全面指标评价可能分数很低,但在特色旅游上,可能比没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具有独特优势。而同是旅游地区,又会各有不同。这样的评价不是为了让大家彼此趋同,而是鼓励百花齐放。

        将特色评价推广到一般方法论上加以系统化,就是理论意义上的生态评价方法。它是针对复杂环境与复杂系统之间匹配度的评价方法。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是由研究对象的内在特点决定的。正如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指出的,信息经济是复杂经济。信息化与网络经济正越来越向复杂性的方向演进。从互联网本身看,IP互联网正发展成Web互联网,集中的网络正演变为去中心的小世界网络;从互联网企业来看,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单型企业,正发展成以变制变的复杂性企业,大型企业正在把做大做强的口号变为做强做优,努力克服“工业病”,把自己“做活”;从互联网经济看,简单的市场竞争,正演化为复杂的生态网络“超级合作”……以往用一把尺子评价最优,往往隐含环境条件不变这一假设;但在环境复杂多变条件下,系统的最优是相对什么最优,就成了问题。

        判断什么叫“好”,需要转变观念。我们也许应该还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以它本来的面目。“适者生存”被出于功利的目的,曲解为强者生存、优者生存,暗中偷换了达尔文的前提假设。事实上,达尔文讲的适,是指环境与系统的适配,复杂的环境要求复杂系统去适配。生物多样性是一种低成本的系统复杂性,是应对环境复杂性,进行适配“天择”的需要。仅仅是效率意义上的最优,已不能保证能面对快速多变、高风险不确定性的环境挑战。必须从仅能针对某一条件追求最优,变为针对变化的条件持续优化。

        这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某种程度的验证。中国之所以连续赢了30年,其实无非是受益于灵活性,灵活性就是低成本处理复杂性,本质就是系统复杂性高于环境复杂性,主体应变速度快于外界变化速度。因此中国比别人更能适应,适应WTO、适应地缘巨变,适应制度变迁……5000年来更能适应种种他人不能适应之恶劣条件。这种适应,就是以系统的复杂性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准确说,是以低成本的系统复杂性(即灵活性)去适应和改造复杂性的环境。灵活应变在中国古代叫易,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生态方法所反映的实质性的评价取向,是从周易到互联网时代共通的复杂性基准。

        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在于降低复杂性成本,因此它的特殊的“好”,往往体现在“活”上。信息化这种“虚”的评价,与工业化那种“实”的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大区别在于,信息化评价是从环境不变条件到环境可变条件的推广后,系统评价从静态理性最优到动态情境优化的推广。当然,强调权变,不是相对主义。环境和系统既有快速多变的一面,也有稳定长久的一面,从后者中产生出的普遍性,有助于克服相对主义。只不过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更要求我们与时俱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