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观照现实 填补现实

    ——从电视剧《二叔》热播看大众观剧口味

    张 硕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16日   14 版)

        在前有《打狗棍》、后有《咱们结婚吧》等多部大戏的夹击包围中,电视剧《二叔》的热度持续走高,为冬日的荧屏增添了一道暖色。就是这样一部投资不多、并且远离“重口味”的生活剧,何以牵动观众的心?

        观众喜欢一部剧,说到底是喜欢剧中的人——人物在抉择、挣扎与蜕变过程中,身上散发出的精神气质和传递出的价值观念。大哥和尔春的死,二叔难辞其咎,入狱三年,不但让二叔为自己的冲动和叛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且使大嫂和几个孩子的生活陷入绝境。跌到生命谷底的二叔有固执、有迷茫,也有醒悟、有成长,他把眼泪咽进了肚子里,用坚忍、责任和他特有的幽默,在改变命运的同时完成了心灵的蜕变。直到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他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当观众陪伴着一个小人物走过长长的人生旅途之后,愈发感觉到在一个物欲至上的年代要找回失落的纯真、要追求理想的幸福,是多么艰辛和不易。一方面捕捉现代生活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承担现实的观照,便已经使《二叔》站在了超越时下大多生活剧的起点之上。

        生活题材的电视剧能够最直接地给予观众不同的人生尝试和提示,然而当下很多生活剧却走进了一条被题材框定的“死胡同”:婚恋止步于婚恋、家斗终结于家斗,一切只为刺激观众的感官,却少了深入人心的温暖。这类作品实际呈现的是“去生活化”的生活。生活剧需要矛盾与冲突,更需要价值与情怀。于晓光饰演的“二叔”为什么能够渐渐吸引观众的目光?最关键的还在于故事、角色以及表演的平实质朴、自然真实。

        从另外两部展现亲情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的热播剧,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发觉隐藏在收视率背后的大众心理和观剧口味。《小爸爸》讲述了“80后”爸爸于果和“从天而降”的6岁儿子的相处,从一个胡闹、暴躁、混日子的大男孩,转变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父亲的故事。文章饰演的“小爸爸”推心置腹地为观众表达出,“拾起责任”的转变背后是父爱如山。《媳妇的美好时代》播出几年来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黄海波饰演的余味内心阳光而刚强,他的体贴和真诚是婆媳乃至两个家庭之间一切纠葛的“软化剂”。最令妻子毛豆豆感动的是,由于担心一位素不相识的乡村婆婆失去孙子心里难过,余味便认她作奶奶,连老人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他一照顾自己就是20年。《媳妇的美好时代》之所以能成为标志性作品,这个好男人、好丈夫、好儿子的角色功不可没。

        文艺作品应该具有“补察时政”、“引领精神”的功能。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有责任感、有道德水准的人的敬仰和需求的缺位,势必在人们的心灵中囤积下来情感的缺失,并最终发酵成为一触即发的诉求和欲望。二叔、小爸爸和余味等人物的共同品质就在于,他们用传统男性的魅力给人温暖。他们通过艺术的形式告诉观众,真实的自己和生活的答案有时就在我们身后,转身之间,就会发现我们曾经急着赶路时丢下的那份本真。

        电视剧是要和观众比智慧的,而智慧源于现实的生活。对现实多一份热忱,对人生多一些思索,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按钮才会更多地为你停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