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佳作欣赏

    海上定影

    袁东平/撰文 李 杰/摄影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15日   09 版)

        记得曾有人问我:评价纪实摄影有什么标准吗?我当时的回答是:如果你能够用比较长的时间关注一个题材,拍摄也有一定的数量,那么这个专题起码就成功了百分之五十;如果这些照片在图像语言上还比较讲究,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如果你的照片中还能有其他的东西,比如约瑟夫·寇德卡的乡愁、罗伯特·弗兰克的疏离、黛安·阿勃丝的犀利……这些都是照片之外的东西,但也正是这些东西才有可能将你的照片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那你就几乎可以拿满分了。

     

        《海上》就是这样一组作品。

     

        据李杰说,这片海域虽然在热带却几乎从来没有经历过风暴和浪涛,因此生活在那里的人也像这片海域一样,平静、安详。我们看照片里的人,或劳作、或嬉戏、或闲呆、或休憩,就连他们摆姿势拍照的时候,也是那么的悠然和放松。这些照片上人的状态,就像一支悠长的歌,贫困、苦难、世事纷争都在遥远的天外。

     

        然而,感觉与现实是两回事。那些破旧的棚屋、简陋的家什和仅能遮体的衣服早已告诉我们这些人的生活境遇。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是被李杰提炼出来的感觉,是他刻意将现实与物质置之度外,而专注于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这样一组作品里,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传统纪实摄影的影子了。从照片中,我们看不出他们如何谋生,也嗅不到炊烟的味道。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属于摄影师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已经超越了现实存在,而变成了拍摄者的精神理想国。因此,李杰自己也说,“对象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只是把他们当成一面镜子,一面能够穿越现实照进内心的镜子。

     

        这就使得李杰的《海上》具有了传统纪实摄影里没有的一些东西,即摄影师的身份从一个拥有“长枪短炮”的外在观察者、记录者,变成一个融入被拍摄者精神世界的思考者、认同者。摄影师透过当地人那种物质水平极低却怡然自乐的生活,反思现代文明的高度物化对人的天性和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重新寻找我们逝去的故乡和家园。而在这样的转变中,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有强势与弱势的对立,前者不再呈现居高临下的姿态,而后者也不再被视作怜悯同情的对象。摄影的主体和客体通过作品的联结,共同构筑了某种永恒的人类理想,淡远而温馨。

     

        相机还是那个相机,但摄影者的心态变了,于是照片也不一样了。李杰的作品不再是对人和生活的真实记录,而像是和那些人一起吟唱的歌,简单、平静、温暖、自由,有点怀旧,但不伤感。

     

        在我讲述的这片海上,没有惊涛,没有狰狞,只有人世间那些简单的生活和律动的生命,平淡、温暖。

     

        ——李 杰

     

        李杰,1956年出生于重庆长寿,1982年起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现为自由摄影人;1993年在德国科隆举办展览“四川人”;1998年在新加坡举办展览“冬天的童话”;2006年在广东连州、贵州都匀举办展览“布拖记事”;2009年参加“沙飞摄影奖”作品展;2013年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之“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曾出版摄影作品集《康巴的太阳》《川西民俗》《冬天的童话》《梦幻九寨》《布拖记事》《海上》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