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推进,多元并举。而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育上下功夫,更应当重视和发挥以参与志愿服务为主体内容的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始终面临着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多样化这一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而这一社会现实所呈现出的多样、复杂和流动等特点,则直接影响了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灌输式、“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等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需要。我们必须寻求一种以平等、交互和对话为基础的新的价值观教育模式。而志愿服务的发展,正日益成为新时期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桥梁。
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其中蕴含着公共精神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反映。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国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具体成效,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他们对劳动和奉献带给人的精神充实感和愉悦感的深刻体会。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大学生群体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群体在“做与思”的互动结合中修正、形成和统一价值观的过程。简言之,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获得统一的认知与感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真正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预期目标。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实践载体。理想信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激励感召着当代大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奋发读书,引导着他们把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大舞台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从政治、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进而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方面与党和国家、民族产生强烈的共鸣,化被动坚持为主动坚定,并自觉地承担起青年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成长为家之希望、国之栋梁。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实干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大学生必须善于接地气,敢于下基层,勇于去实践,乐于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所收获的感受,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与理解;能够帮助他们走出狭隘的自我,更好地理解祖国发展与个人进步的关系,能够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志愿服务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载体。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帮助他人,通过为社会公益活动奉献时间和精力,他们能够深刻体验和确证自身的生命价值,提升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既是“助人”,同时也是一种“自助”,既帮助了服务对象,同时也让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最终实现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参与志愿服务还能够使大学生在为社会和他人的奉献中真正体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精神追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志愿服务让大学生以其实际行动将专业理论知识付诸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弥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提高搭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成为他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的重要环节。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把自身所学应用到应对和解决具体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工作之中,不断思考查找克服困难和改变现状的方法,进一步激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激情和兴趣,而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促使他们感受到实践创新和实现个人价值带来的成就感。所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激励他们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推动者和自觉践行者。(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本文系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