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网言

    为什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命运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12日   02 版)

        为什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命运?这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命题。汉语言文字,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往大处说,可谓“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了,国人开始叩问本心了;往小处说,这是中国教育“重理轻文”的转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开始被社会所重估。

        一者,关注语文,是关注中国教育取向的调整。以学科设置为例,1953年,中国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2种、理科16种,文科19种。到了1957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专业种类扩大到293种,其中工科194种、理科21种,而文科的种类不增反减少至15种。教育如何平衡好文理,虽然不能直接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却也是关乎全局的核心命题。

        二者,关注语文,是希望社会表达向人性与人本转身。一个社会的语态、一个时代的表情,在语言文字的字里行间氤氲洋溢。语文无须假装不食人间烟火,更无须人格分裂地在时代背后上演高大全的戏码——这对于性灵的解放、对于权益与自由的推进,发挥了春风化雨的力量。

        有人说,时代需要滋养心灵的语文。这个诗意的说法太过理想主义,一个时代的语言文字,不单单是表达工具,更附带了无形的规则与价值。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逼着孩子假装“做好事”的语文教育,能教化出怎样的道德之花?底线的失范,秩序的逆转,固然有很多历史因素,但谁说隔靴搔痒又假大空的语文教育,不曾在这些问题与现象上雪上加霜呢?

        都德的《最后一课》假借校长韩麦尔先生的话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这话搁在和平年代,恐怕也算不得是盛世危言。珍视并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语文体系,我们需要做更多工作。

        (原载华声在线 作者邓海建)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