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是侯仁之102周年诞辰,也是他的著作《北平历史地理》中文版首发的日子,然而他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学术泰斗。侯仁之常说,他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称为“北京活化石”。而这一切,都要从其“狱中腹稿”说起。
“狱中腹稿”构思出地入史
2010年4月26日,侯仁之的女儿侯馥兴在清理阳台上的资料时,见到几叠纸稿本。其中一本封面有“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字样。侯馥兴立即请母亲辨认上面的毛笔字迹,确认为父亲侯仁之亲笔。
说起这本手稿的来历,还要追溯到70年前。1941年12月6日,侯仁之刚刚过完30岁生日。第二天,珍珠港事件暴发。第三天清晨,燕京大学被封,教职员11人被关押在北京东直门内日本陆军监狱,其中包括侯仁之。
“身陷牢狱的日子,父亲思念故都,于是开始以‘北京都市地理’为题,构思专著。”侯馥兴回忆说,“后来父亲被取保开释,在缓刑期间,将‘狱中腹稿’见诸纸端。”
在“狱中腹稿”引言中,侯仁之写道:“既到北京而后,那数日之间的观感,又好像忽然投身于一个传统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的洪流中,手触目视无不渲染鲜明浓厚的历史色彩……我好像忽然把握到关于‘过去’的一种灵感,它的根基深入地中。”
1946年抗战胜利后,侯仁之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继续深造,师从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达比(Darby)。达比认为:“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重建过去的地理。”侯仁之运用达比的理论和方法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这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
坚忍“士节”成就长明永继
“父亲的‘狱中腹稿’写在敌寇入侵、国家危亡的时刻。它不仅是沦陷中的苦难习作,正值30岁的父亲更是以此明志:本业之不可废,志气之不可夺。”侯馥兴说。
正如1944年侯仁之在大学毕业班的留言中所说:“人生的究竟,当不尽在衣食起居,而一个身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尤不应以个人的丰衣美食为满足。他应该抓住一件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件工作就是他的事业,就是他生活的重心。为这件工作,他可以忍饥,可以耐寒,可以吃苦,可以受折磨……这就是中国读书人所最重视的坚忍不拔的‘士节’。”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说过:“历史地理学界的专家一致认为,《北平历史地理》无论是在侯先生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至今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堪称经典。”
2013年9月24日,一部赶印的《北平历史地理》试读本送入侯仁之病房,伴随他人生历程最后的跋涉。12月6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内,侯仁之的学生、友人们畅谈此书,来缅怀这位一生都在坚守“士节”的学者。(本报记者 李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