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有4个孩子的河南农妇武文英,在与丈夫激烈争吵之后,用一瓶农药结束了两个脑瘫儿子的生命。今年11月20日,武文英因涉嫌故意杀人,在河南省鹿邑县法院受审。
为了照顾两个脑瘫的儿子,武文英20年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刚刚46岁就因过度劳累满头白发。事实上,当地一家晚报就曾多次报道她辛劳照顾两个脑瘫儿子的事迹,报道中,照顾脑瘫儿子19年的武文英被称为“慈母”,就像一把大火毁了袁厉害的“楷模”之路一样,如果没有选择“杀子”,武文英或许还会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但很可惜,武文英用20年努力,维系了媒体和社会对于“慈母”的道德期待,但她自己却没有能力让这种“高尚”继续下去。在经受多年常人难以理解的生活压力之后,她还是被现实生活最后一根稻草压垮,选择“杀子”这个最不应该的解脱办法。
“慈母”光环对于武文英来说,没有丝毫实际用处,生活是无比现实的。为了寻求一条活路,武文英的丈夫曾试图求助社会,但不断碰壁。媒体的报道引来政府部门送来轮椅和500元钱,和兄弟俩每月共60元的低保待遇,此外再没有什么帮助。社会如此杯水车薪的帮助,最终让这个苦难的家庭难以为继。
从“慈母”楷模,到“杀子”凶手,当事人这样的角色转换,一时间很难让人理解。但如果联系到当事人生活的现实,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就像村民说的“这结果对武文英的生活来说是个解脱”。“慈母”光环尽管耀眼,但这是社会和媒体给予的解读,对于她本人来说,选择这样的生活,与其说是一种道德的追求,倒不如说是一个母亲的本能。这种本能可以支撑她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但如果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它也会在不经意间突然断裂。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在困苦当中,哪怕是最普通的人,也常常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以及道德光辉,或是出于天然的善良,或是苦难的磨砺,或者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本能,这种道德行为都能给人以鼓舞。在网上随便搜索,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山东90岁老母捡垃圾不弃60岁瘫儿子、绵竹75岁大爷捡废品捐钱、重庆盲童捡垃圾攒钱为绿化工程捐款……
这些人的举动确实能打动人心,也让很多人一想到“生活如此困苦的人都在行善”,就再也找不到理由去选择冷漠。但媒体和大众在消费完苦难的“高尚”之后,是不是也要考虑,他们的“善良”背后,还有多少苦痛和心酸?穷且益坚固然感人,但要像武文英这样“穷且难坚”时,却会发生人间的悲剧。如果能少一些“穷且益坚”,多一些“穷且有助”,这才是整个社会的的高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