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水,跑断腿,没油水,晒得像鬼。”
这句顺口溜形容的是农业技术基层工作者。湖北省安陆市植保站站长周小贺就是其中一员。自1982年到安陆农业局植保站工作以来,31年的时光,将当初白净的帅小伙,变成了一个头戴草帽脚踩拖鞋的地道“老农”。
农民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热情、对农业技术指导的渴望,让出生农民家庭的周小贺深有体会。参加工作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像儿子一样,为广大农民服务一生,奉献一生。”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2年12月,周小贺和同事魏宗林到陈店乡枣林村讲课,农民积极性很高,呼啦啦来了60多人。轮到周小贺讲课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太阳下山了,北风呼呼地刮,气温骤降。他穿得单薄,才讲到一半,就冻得嘴唇发紫,握鼠标的手也直发抖。可周小贺硬是坚持到每位农民都听懂才结束。“那么冷,你怎么不加快速度赶紧结束呢?”魏宗林问。“看着农民兄弟专注的眼神,我就不忍心那样做。我自己受点冻没关系,大家满意就好。”周小贺哆嗦着回答。
工作中,周小贺特别爱钻研。安陆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邹明召说:“遇到问题,小贺不搞明白不罢休。”2011年5月,北城徐岗村3组一个农户家的秧田出了问题。好几个技术员都去看了,提供了几套方案,还是没解决。周小贺得知后,跑到田里蹲了一个多小时,从稻叶上刮出比跳蚤还小的虫子。他又跑回单位连夜查资料、问专家,终于明白原来导致秧田出问题的就是这些叫“稻秆蝇”的小虫。第二天,他对症下药,没几天问题就解决了。
31年来,周小贺经常白天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摸底、登记,晚上综合数据编发情报,撰写学术论文。他先后写下5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编印技术推广讲义数万份,为安陆植保工作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主持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分别获得湖北省“丰收计划”一等奖和三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先后四次获评省政府、省农业厅植保工作先进个人,是湖北省植保领域的权威。
在安陆农民的口中,“草帽站长”周小贺讲的技术一听就懂。有了他,地里啥问题都能解决,简直就是当地农民的“财神爷”。
“看到蝴蝶在菜地上头挤得打架,这就是青虫产卵了,你就得准备打药了。”菜农包大治对农活一窍不通,周小贺通俗的说明和耐心的指导,让这个“门外汉”靠种菜在全村第一个盖起了新楼房。
周小贺本人却是清贫的。70平方米的房子,是10年前爱人詹继东单位的集资房。买房时借的2万元房款,周小贺整整还了10年。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台19寸的彩色电视机和今年才买的两台挂式空调。
这样的清贫,周小贺坚守了31年。每年他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每年在田间直接指导农民超过1000人次,每年为农民开展大大小小的农业技术培训讲座近百场。2001年,他参与组建“安陆农业110服务队”,制作“农技服务卡”,做到随叫随到。目前,“安陆农业110服务队”已受理群众来电来信上万件,解决疑难问题数万个,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今年夏天,多地出现特大旱情,周小贺顶着烈日忙碌在抗旱和病虫防治一线。8月2日,在连续奋战多天后,52岁的周小贺因中暑引发急性心脏病,倒在了他挚爱的植保岗位上。
消息传开,一拨拨农民自发赶到周小贺家悼念。农民孙大育捧着初次抽穗扬花的水稻放在周小贺的遗像前,流着泪说:“老周,你看看,这是在你指导防虫治病后长出来的粳稻,今年肯定要丰产高产了。”(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网记者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