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沙12月9日电(记者邓凯、王逸吟、唐湘岳)临澧县委大院,县纪委监察局局长办公室屋顶上有个大洞,抬眼就能看到木质房梁;衡东县委大院,县委书记程少平住在一间红瓦房里,“这里很安静,唯一不太方便的是,房顶上总有老鼠在跑”;茶陵县,原县委书记龙秋生曾把车库改造了一下,一家八口一住就是11年……日前,本报记者赴湖南拜访这些被誉为“最美县委大院”的老建筑,展开近一周的“寻美之旅”。
记者了解到,除了上述3个县,石门、新邵、蓝山、龙山、双牌、岳阳、绥宁、溆浦8个县也在使用条件简陋的县委大院。湖南这些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县委大院,历经半个世纪风雨,不盖新楼,也不搬迁,赢得了广泛赞誉。
几十年来,这些大院经历了十几任甚至二十几任县委书记,记录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见证了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点点滴滴。
临澧县委大院建于1952年,砖木结构的办公楼一直用到现在,每年都要花大力气治理白蚁。但这个县2004年财政收入刚过亿元,就筹集1.5亿元,高标准建设临澧一中新校区。
石门县委大院占地仅18亩,只有4栋楼。这个县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比如发展交通,曾因路况差运输困难而破产的罐头厂又投产了。
衡东县委大院被称为“最亲民的县委大院”,每天早晚来散步、健身的群众络绎不绝。几十年来,大院形成了一个规矩:同一套宿舍总是安排相同职务的干部居住。群众都知道书记、县长住在哪儿,“敲敲门就来了”,随时可以反映情况。
茶陵县委大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唯一住过的县委大院。楼下是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时住过的地方,楼上是县委常委们的办公室,“在这里办公,总有一种庄严的感觉,感觉毛主席在看着我们,人民群众也在看着我们”。
蓝山县群众李先志说:“有句话说,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我们的县委大院虽老,但风景不老,精神不老。”
87岁的湖南省委原书记熊清泉说,这些院子都是他工作时去过的,那个年代,党员干部个个都是工作狂。他希望不变的院子里仍有不变的精神。
“待在这些老院子里的人,其实很时尚。”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焕斌说。
网友@相遇如风说:“没有高大台阶,没有电子监控,更能找到一种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归属感。”
有专家建议,像毛泽东、林伯渠住过的县委大院的住所,应该尽可能保留,“这是珍贵的红色文物,也是优秀传统的见证”。
(详细报道见5版)
短评
“最美县委大院”,美在哪里
11座县委大院,也许还不止这个数字。它们饱经风雨,长的60多年,短的也有40多年。湖南的“最美县委大院”并非孤例,而是一个现象——“县委大院现象”。
“最美县委大院”,美在哪里?美在身居陋室,心怀天下。这些县并不缺少盖办公楼的钱,但与更紧要的民生和发展问题相比,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
“最美县委大院”,美在哪里?美在身居陋室,却不抱残守缺。石门县委书记董岚说:“我们这里的干部,一个个比阳光还要阳光。”他们勇于进取,敢于创新。这些年,这些县的迅猛发展即是明证。
“最美县委大院”,美在哪里?美在时间的悠长,美在传统的力量。时间荡涤了一切,改变了一些东西,也强化了一些东西——在这些县委大院,那就是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中最具黄金品质的部分,依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习近平同志曾引用“心无百姓莫为官”的古训,他语重心长地说:“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办好。”这些破旧简陋的县委大院,朴实的一砖一瓦,见证了老百姓渐渐展开的欢颜。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对那些富丽堂皇的办公楼,百姓鄙夷地报之以“最牛”;对这些局促老旧的大院,百姓欣喜地赞叹说“最美”。
从县委大院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脚下响起历史的回声。这回声,是拥有85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逐梦的庄严承诺。(邓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