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十二月光明书榜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0日 13版)

    《啊,鼓岭!》

     

        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访美期间曾经讲述过书中的故事,感动了万千美国人。这本书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关于中美友谊的故事写成的纪实小说,记录了一件跨越世纪的感人往事。

     

        1901年,年仅一岁的密尔顿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在福州鼓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当地少年小山子(郭小山)义结金兰,可巧小山子的父亲正是密尔顿父母的救命恩人。小山子为人勇敢仁厚,成为童年密尔顿的偶像,也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人。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密尔顿随父母回到美国,临别时他与小山子约定重聚。为践重聚诺言,小山子登上加拿大招募华工的船,跨越太平洋来到美国近邻加拿大。为救工友,小山子客死他乡,密尔顿并不知情,三次北上加拿大寻找小山子,最终得到的却是他的死讯。密尔顿一心想回中国探视“故乡”,却因“二战”爆发以及其他因素,直至去世,这一心愿仍未达成。密尔顿嘱托妻子为其还愿,无奈妻子不知“kuliang”具体所指,几赴中国,均所到非处。历经周折,在中国留学生刘中汉也就是本书作者的帮助下,他们终于解开“kuliang”即福州鼓岭的谜底。

     

        有感于密尔顿夫妇的深情,刘中汉199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啊,鼓岭!》一文,偶为时任福州市委第一书记的习近平看到,当即安排密尔顿妻子来鼓岭探访。2012年,已是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在访美午宴上佳话重提,使这段中美友谊佳话更为传奇。根据鼓岭故事改编的电影《梦中鼓岭》正在筹拍。(刘中汉著 华夏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

     

        这本书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价为“思考20世纪政治、外交、社会与文化历史的最伟大的著作”。

     

        作者托尼·朱特(1948—2010),被誉为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生前常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等知名报刊撰稿。他的《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难以被超越的史学著作。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20世纪世界的广阔、深刻的思考。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化的经济到对大屠杀的记忆,托尼·朱特以其标志性的锐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之间建立起发人深省的联系。

     

        它还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备忘录。书中重新评述了20世纪不该被遗忘的知识分子、思想与历史事件。向我们揭示在“制造神话”战胜“理解”、“否认”战胜“记忆”的过程中,真正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遗弃了,而对于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未来,那些被遗忘的问题又是多么重要。(【美】托尼·朱特著  林骧华译  商务印书馆)

     

    《艾丽丝·门罗作品集》

     

        这套书汇集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七部代表作,是目前国内最全的门罗作品系列。

     

        《快乐影子之舞》是门罗的成名作和处女作,收录了15个短篇故事,以非凡的视角观照平凡的生活。

     

        《快乐影子之舞》收录的故事发生在西安大略孤独的小镇和新兴的郊区,将注意力投向平常人的欲望及遗憾,爱的欢愉与痛苦,以及逼仄生活中的绝望和负疚。

     

        《公开的秘密》包括八篇关于“秘密”的故事,其中的女子都有一个“秘密”。这本书为门罗斩获了WH·史密斯文学奖,自此,她的作品日益受到国际文坛的广泛关注。

     

        《幸福过了头》中收录10篇意味深长的故事,描述了太多不能承受的幸福与伤痛。其时罹患癌症的门罗,正欲以此作为她人生的绝唱。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由8个篇目组成,由于内容连贯,一度被认作艾丽丝·门罗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安大略省的乡间小镇,描绘了一个女性从懵懂青涩成长为一个睿智聪颖的生活观察者的历程,有很强的自传意义。

     

        《爱的进程》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生活中最为私密的角落,聚焦于恋人、夫妻、手足、亲子之间难解难分的郁结和爱。

     

        《好女人的爱情》中以深邃的洞察力,探索了各种类型的爱,社会礼貌表层之下的冲突和欺骗,以及人心那些奇怪的,每每显得可笑的欲望。这部小说集以精彩的细节和坚定的勇气,奠定了艾丽丝·门罗作为当代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的地位。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提炼了人一生情感生活几乎所有的主题,用敏锐细腻的语言记述了九个极端接近人生真相的故事,充满了作家圆熟的人生历练,代表了门罗一生最高的艺术成就。(【加】艾丽丝·门罗著 张小意等译 译林出版社)

     

    《翻皮球》

     

        “他的诗歌曾经闪耀在星空,他的思想却因为自身的沉重而仍被埋葬。”

     

        梁小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思想随笔写作。近三十年来,他的笔记体手稿在大江南北的文友手中传看。他对日常事物的深刻洞见,对世界真相的独特解读让人惊叹。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梁小斌曾经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知名于一个时代;作为一名深藏民间的思想家,梁小斌用他精耕细作的笔记,将这个深深蒙尘的时代之镜从一角开始擦亮。

     

        著名作家残雪这样评价,“在我们的文学界,还没有其他作家能够像梁小斌这样,用心灵的魔术将一切混乱的、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内在化,使其变为一种心灵的倾诉。”

     

        另有评论说,“梁小斌掩埋自身得以远遁人群,保留了一份与世风不相属的纯粹的童真,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标本;他又以对自身向内挖掘,自省出藏在我们内心的习惯和隐秘。他自省的力度刻意回避了轻率简单的结论,这种独具品位的思索有极其丰富的取向和内容,从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发扬的空间。”

     

        该书内容一部分从2005年前梁小斌部分公开出版物中选编,另一部分则是2005年后他未公开的笔记,从中可见其作为思想者的思辨风格。(梁小斌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今夜星光灿烂》

     

        这本集子是著名作家王安忆非虚构系列的第四本,共收录了58篇散文。每一篇都记录了王安忆对于一个人的回忆和理解。这些人里有巴金、陈凯歌、陈丹青、葛优这样的大家名人,也有邮递员、手艺人,甚至不知姓名的过路人。他们就如同在王安忆的人生中闪耀的点点星光,于不经意处留下了一些痕迹,照亮了她思想天空的一隅,正如此书书名:“今夜星光灿烂”。

     

        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中收录《我的老师任大星》《怀念萧军先生》《岛上的顾城》《陈凯歌与〈风月〉》《去汪老家串门》等篇目,记录的多是与作者有过交往的文化名人,其中的细节片段,真实细腻,一定程度上具有当代文化史料的意义;第二辑中包括《“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两个邮递员》《老李》《手艺人》《警察的故事》等篇目,描写了作家生活中遇到的其他看似平凡但却一样具有亮色的人物故事,文笔真挚平实,读来格外亲切。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文革期间赴安徽插队,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荣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著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长恨歌》、《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天香》等;中篇小说集《小鲍庄》、《我爱比尔》、《隐居的时代》、“三恋”、《月色撩人》等;另著有包括《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剃度》在内的多部短篇小说集,以及《独语》、《寻找上海》、《故事和讲故事》、《心灵世界》等非虚构作品。其中《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著  新星出版社)

     

    《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

     

        这是目前钓鱼岛研究学术领域一部难得的重要论著,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见,而且对于维护我钓鱼岛主权,服务于我外交,均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全书运用史学、考据学,兼及国际法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史论结合、研究视角创新,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史料舆图的爬梳整理、去伪存真和客观研读,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地为进一步论证“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之立场,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

     

        书中以日本方面的诸多主要观点作为讨论和批驳的对象,切中要害,突出重点。在客观叙述中国人民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中国历代政府有效管辖钓鱼岛的同时,深刻分析了日本窃取钓鱼岛的历史经纬。从史实和法理两个方面的理论高度予以阐释,进而从根本上驳斥了日本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若干谬论,否定了日本方面的所谓依据,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1994年,这本书第一次出版,获得学界的高度认可和推荐,成为研究钓鱼岛问题必备的参考书。新本系增订版,对1994年版进行了必要补充和订正。十分可贵的是,书中增加了对若干日本学者观点的研究,比如第三章第三节第二目《石井望副教授弄巧成拙,帮了倒忙》。此外,新增的第五章第七节《〈马关条约〉割让钓鱼列屿考》,不仅厘清了《马关条约》与钓鱼岛的关系,而且使全书的体系更加完整。(吴天颖著 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堪称当代梁漱溟研究第一人的知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艾恺,深入考察了梁漱溟的成长背景、思想发展轨迹和重要社会活动,并将之置于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读,以其雄健的笔触,揭示了儒家思想的永无止境与儒家哲学的当代性。

     

        作者认为,梁漱溟一生的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梁漱溟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他的思想在当时不易为人们所接受。不过,一百年后回顾20世纪中国的思想家,或许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为历史所记住。

     

        这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全面研究梁漱溟的专著,早在1979年就曾获美国历史学会东亚史研究最佳著作奖。在今年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该书中文版修订后再版推出,以为纪念。(【美】艾恺著 王宗昱等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尽头》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

     

        台湾作家唐诺,将这些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其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这部散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以尽头为坐标,探究此时此地我们的现实处境。17篇文章,17个人物,洋洋洒洒四十五万言,作者一次次回到历史现场,捡拾已被遗忘的那些伟大的发现、激动人心的作品,站在历史发展的岔路口,与现实相对照,追问发生了什么,让有可能变成没可能,使曾经有过的消失了,从而令极限没有到来,让无数可能成为一种且唯一一种现实。

     

        唐诺数年如一日,定时定点到同一家咖啡馆写作,在华语写作圈内已成传奇。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直至人的故事,经他道来都别具魅力。台湾作家张瑞芬称其为“一个心智世界最好的游手好闲者,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学问与心灵的雄辩家,和文字计较了一辈子的人”。

     

        这部作品系首次在内地和台湾同步出版。(唐诺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

     

        30岁构思,50余年酝酿,85岁动笔,93岁出版,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凝聚毕生心血,推出这一巨著。

     

        民主政治、个人自由、女权运动、性解放、工业化社会、原子弹、数字时代……西方文明带来的美德与罪恶,几乎已经完全渗透全球每个人的生活。作者的笔触从过去开始,细说西方文明如何在五百年中渐渐开花结果,带来我们如今所见的世界;又如何盛极而衰,面临再生的瓶颈。

     

        巴尔赞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500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他以四场“真正的革命”为标志来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并以此为主轴,详述这些变革在思想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今日我们所见的世界。

     

        书中有爆炸性的大事件,也有乍看琐碎却寓意深远的小事,经过作者的整合之后,五百年来多不胜数的种种事件人物,逐渐融合成一幅属于西方文明的立体图像。(【美】雅克·巴尔赞著 林华译 中信出版社)

     

    《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享誉世界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今年是他诞辰170周年。

     

        格里格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致力于北欧民间音乐研究,同时创办音乐演出团体。在艺术倾向上,他坚持发扬民族音乐,同学院派对抗。在政治上,他是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作品大多以风俗生活、北欧民间传说、文学著作和自然景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 (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格里格的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该书作者曾在特罗豪根爱德华·格里格故居担任了13年馆长。这本书不同于一般常规的、按照年事表排列的人物传记,而是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以及他在世界各地有关格里格的讲学活动为基础,对其生活与音乐进行的生动描绘。书中的格里格,既有个性又充满激情。全书以作曲家的重要作品为主线,同时关联其生平事迹以及专业资料面展开,描绘了这位作曲家丰富多彩的一生。(【挪】阿陵·达尔著 张先先译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