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每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的目标。地处三峡腹心地带的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市奉节县,却早已实现了大约每12万人就拥有一个博物馆的目标。让人惊讶的是,全县7个博物馆中,竟有4个为民办,民办比例高达57%。
收藏诗化历史
奉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县城之一,它也是一座与诗结缘的城市。诗仙李白数次游历奉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圣杜甫蛰居奉节两年,现在留存的杜甫夔州诗共462首,为现存杜诗的1/3。诗豪刘禹锡任奉节刺史期间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创竹枝词,别开盛唐一代诗风。
奉节人珍视自己的诗化历史,将文化产业列入未来县域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打造诗歌创作基地和博物馆教育基地。
展“活”地方文化
博物馆是安放历史文化的精神殿堂,也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奉节和三峡移民的“文史志”。
奉节县城的7个博物馆中,白帝城博物馆、夔门古象馆和夔州博物馆是国有博物馆。其中,1984年对外开放的白帝城博物馆以“三国文化和诗文化为主题”,其中白帝庙古建筑群内集中展示三国时期发生在当地的战事;近现代建筑群内则有竹枝园碑林、十贤堂等景点。
由奉节人赵贵林自筹资金建设的诗城博物馆,是2004年对外开放的民营博物馆。诗城博物馆以奉节县城大东门的民居风貌为特色,展示三峡古人类遗迹、奉节古城的沧桑和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奉节县文广新局负责人认为,各自差异化创新发展,使博物馆群展示出来的奉节更加厚重、更加丰富、更加鲜活。
各有生存妙招
7个博物馆挤在一座小县城,靠什么生存下来?
“还是靠特色。”赵贵林说。奉节县委、县政府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博物馆建成后,县财政还根据展示情况每年拿出资金扶持基本运行。但民营博物馆主要还是靠自己维持生存和发展。据奉节县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特色鲜明的民营博物馆,每年都能吸引数万名游客。
诗城博物馆主要依赖门票收入,外加赵贵林每年投入的二三十万元资金。这个努力坚持的博物馆里,有“巫山人”的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黄万波提供的奉节古人类和古动物化石资料,有阿迪力等人4次在夔门和小寨天坑高空走钢丝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有中外探险家在三峡10多次探险活动的完整影像。诗城博物馆展示的许多“奉节传奇”都是弥足珍贵的孤本,这里也因此被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列为教学和科研基地。瞿塘关遗址博物馆成立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夔州诗文化研究课题小组,并与多个学术团体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
小有规模的“博物馆群”,已经成为这个移民新城永不褪色的记忆和文脉传承的载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各个博物馆开发文化衍生产品的富矿。“古木轩”阴沉木雕刻艺术展览馆以阴沉木为原材料,开发出李白诗意笔筒、文房四宝、云龙镇纸等特色产品,年产值达1200万元,每年上缴利税近100万元。
“听说国家将加大对民营博物馆的支持力度,这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赵贵林说。(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网记者 李 宏 本报通讯员 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