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8日 星期日

    走基层 不了情

    八访黎明村见证巨变

    庄电一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08日   01 版)
    本报记者庄电一(左一)在黎明村采访。 资料照片

        这是记者对黎明村的第八次踏访。

     

        同样期待这次采访的,还有记者此前采访过的几位黎明村人。此前,记者打电话给黎明村村民组长王新福。未等记者开口,王新福就表示:欢迎随时来采访。近日,记者走进黎明村,就被此前多次采访过的崔福香大娘拉到家里。记者来到她二儿媳家,坐了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饭菜就端上了桌。浓浓的亲情充溢在记者心间,陪同记者采访的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党委书记赵军则是惊讶不已。

     

        对黎明村的八访,有点迟了。黎明村的新变化让记者兴奋,也让记者又一次回顾黎明村的沧桑巨变和此前采访的经历。

     

    黄与绿的搏斗

     

        每次到黎明村采访,村民都会回忆十几年前黄沙“登堂入室”、伴人入眠的场景,向记者讲述一个个因风沙迷路、黄沙压倒院墙、爬沙丘跌死在自家院内的故事。风沙之害,让他们无法忘却。

     

        一部黎明村的发展史,就是“黄”与“绿”的斗争史。这个历史不长的小村庄,在几十年里经历了沧桑巨变:开荒种地,形成村庄,放牧种田,滥采乱挖,过度放牧,黄沙越刮越多,绿草越来越少,羊只越来越瘦,农田收成越来越低,终于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在旷日持久的斗争中,“黄”占了上风。

     

    搬与守的选择

     

        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让黎明村面临抉择。上世纪90年代,搬家成了黎明村人谈论最多的话题。

     

        搬,放弃家园,但难以找到理想之地,搬到别处也不能完全躲开风沙;不搬,原来的村庄地处风口、低洼地,真的难以生存。伺机而动的风沙,迟早会将村庄吞没。搬不搬很纠结,但全村人没过多久便形成共识:躲避风沙,必须搬家!

     

        一夜之间,这个原本有四五十户人家的村庄四分五裂了。记者1998年6月第一次去采访时,黎明村已经分割成4块:相距不过1公里的东梁、南梁、北梁都有人搬上去居住,每一片只有几户、十几户,只有崔福香和白学全两家留在老庄点。待记者二访黎明村时,白学全一家也搬走了。而记者四访黎明村见到崔福香时,已是在她北梁的新家里。老黎明村,很快被风沙吞没了。

     

        在“搬”与“不搬”的纠结中,“搬”成了“主旋律”。

     

    毁与建的警示

     

        解铃还须系铃人。

     

        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是黎明村乃至整个盐池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2002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从2003年5月1日起,在全境封山禁牧。而等不及的盐池县,决定在当年11月就开始禁牧。

     

        奇迹出现了。不过几年时间,盐池县的生态环境就实现了逆转,由沙进人退变成了人进沙退。

     

        记者在这次采访中注意到,村里新栽的树木越来越多、越来越茂盛。王新福告诉记者,明年他们将大规模围村造林,进行林网改造,把村前村后都绿化起来。

     

        在黎明村,记者问了好几位村民:担不担心风沙卷土重来?他们都充满自信地回答:“不担心,因为再也没有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了。”

     

    聚与散的期许

     

        四分五裂后的黎明村,还不是高枕无忧。搬到新家园,暂时躲避了风沙,但村散了,亲情也随之淡漠了。

     

        黎明村要走向“统一”,就有人要二次搬迁。为此,当地政府不仅对黎明村重新作了规划,而且对新的搬迁给予扶持。就这样,分散了10多年后,黎明村踏上了聚合之路,居住在南梁上的七八户人家搬到了北梁上。

     

        为了听听二次搬迁者的心声,记者特意采访了白学军、李月萍一家。他们的新家有宽敞的院落、装饰一新的7间新房。主人告诉记者:这次搬家是自愿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虽然花了十几万元,但因为有养羊的经济积累,加上政府的3万元补贴,经济压力不大。

     

        按照原来的规划,东梁和北梁的人也要搬到一起。为了充分照顾群众利益,当地政府调整了规划方案,在相距只有五六百米的东梁、北梁之间建设了养殖园区,将两片居住区连在一起,黎明村实现了“统一”。

     

        赵军向记者透露:自治区、吴忠市和盐池县有关部门给予了很多扶持,黎明村虽然人口较少,但是按新农村标准来建设的。

     

    新与旧的对比

     

        黎明村及其所在的盐池县曾是半农半牧区,如今已成荒漠半荒漠地区,是否该告别畜牧业?李月萍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活还是靠羊。现在,他们家养的滩羊已有170只。

     

        草场已经无法放牧,还有羊生活的空间吗?盐池县的办法是舍饲养殖:只要“畜”,不要“牧”;只要“喂”,不要“放”!

     

        离开了“牧”,“畜”反而壮大了。禁牧前,盐池县的羊只饲养量是68万只,现在已达300万只,标准化滩羊养殖场已有300多个。

     

        李月萍告诉记者,过去放牧,1只羊长到二三十斤就很难再长了,现在舍饲养殖,一般都能超过100斤;过去,养了一两年的羊每只只能挣二三十元,现在,养上3个月就可以出栏,净挣100多元。每只育肥羊能卖一千二三百元,刚出生的盐池滩羊也值200元,养到45天就能卖800元!

     

        王新福陪赵军和记者参观了村里的养殖园区。记者2012年七访黎明村时,这个全县规模最大的养殖园还没有投入使用,现在95间标准棚已是羊只满圈了,全村有18个养殖户投放了羊只。今年前几个月,已经出栏3批、2万多只羊,加上散养的,今年全村可出栏近4万只羊。

     

        舍饲养羊,在黎明村开了个“小银行”,难怪黎明村人对此情有独钟呢!

     

    送与收的转变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远离黄河、地势也高于黄河的黎明村用上了黄河水,原来收成不稳的旱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水浇地。由于有政府补贴,引用每立方米黄河水农民只需要掏0.1735元,而实际成本超过0.4元。凭着引黄灌溉的便利,王新福家种了200亩玉米,仅今年就收获10万斤,玉米秸秆全部用作青储饲料。

     

        现在的黎明村,几乎家家都养羊,养殖最多的1户1年就可出栏3000只。他们制作了带标识的包装箱,而且在北京等地设立了销售网点,定期送货上门。由于形成了品牌、名气越来越大,上门收购羊只的越来越多,问到客商来源,王新福一口气说出了兰州、西安等。

     

        赵军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宁夏与北京的两家公司已经联合注册,计划在黎明村建一个10万只规模的养殖园区,并配套建设屠宰加工厂。黎明村的所有羊只今后可以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加工,无需外送。

     

        舍饲养殖带来滚滚财源,有人估计:黎明村现在户年均收入应有10万元,少的六七万元,多的近20万元。

     

    城与乡的遥望

     

        “我们再也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了!”李月萍说。

     

        记者听到这句话时,一点儿也没有小富即安的联想,她还有下一句话:“城里人有的,我们差不多都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

     

        记者注意到,黎明村现在家家都通了自来水,用上了煤气灶、太阳能热水器,家家都有机动车。记者采访时,当地政府正准备为村民安装太阳能取暖装置,工料总共5600元,每个农户只需出1000元。

     

        记者采访时,李月萍已为23岁的儿子准备好了结婚用的新房,就等新媳妇上门了。“城里能有这么大的院子、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好的空气吗?”她反问记者。

     

        李月萍说的话,很有代表性。在外闯荡多年、已在城里开店置业的29岁青年路文涛,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回到村里养起了羊。如今,他的家就建在养殖园区门口,房舍外观和内部装修远非一般城市住宅可比。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

     

        黎明村人从贫穷走向了富裕,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

     

        王新福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脑的。现在,绝大多数人家都有了电脑,上网看新闻、查资料、找信息成为常态。在他家的茶几上,记者看到了一份旅行宣传单。他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几乎家家都有人跟随旅行团到外省旅游,他都走遍大半个中国了。

     

        在李月萍家,她高兴地拿出多张照片给记者看,那是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留下的难忘瞬间。其中一张是村里十几位妇女的合影,时尚的服饰、灿烂的笑容,完全不是人们印象中农妇的形象。

     

        黎明村人很重视教育,村里差不多家家都有大学生。李月萍的女儿目前正在准备考研,她对记者说,孩子读到哪儿,家里就支持到哪儿!

     

        在黎明村村口有一块高大的标牌,上方有两行鲜红的大字:“人进沙退创奇迹 生态建设显成效”,下方还有一行略小的字:“光明日报记者庄电一七访黎明村”,落款是冯记沟乡乡党委、乡政府。这个标牌,是记者去年七访黎明村后立起来的,准确地反映了黎明村的沧桑巨变。(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