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基本要求
高校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讲堂。高校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冲突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尖锐。因此,在高校理论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更为必要、更为迫切。要在高校理论研究中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要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坚持“双百”方针的关系。学术研究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绝不能以此为由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双百”方针,是要以严谨求实的精神深入研究理论和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和以理服人的方式使真理越辩越明,而不是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模棱两可,甚至姑息纵容极端言论和错误思想。正如邓小平曾经批评的:“有些同志对精神污染不闻不问,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甚至认为是生动活泼,是‘双百’方针的体现。”实际上,提倡兼容并蓄,坚持学术自由,决不意味着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取消争论和放弃批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开展认真研究和深入批判,恰恰是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的表现。
要正确处理研究理论与关注现实的关系。思想是客观实践的反映,理论的自信来自客观实践的成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永葆先进性并巩固其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从实践中汲取养分、拓展视域,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对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分析,也必须深入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充分揭示其表现形式、演变规律及社会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想的泛滥,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解疑释惑、澄清思想的功能。只有真正关注现实、着眼实践,才能在理论研究层面有的放矢、有所突破,也才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核心任务
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政治方向。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内容。能否在大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实效方法,使他们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理论武装、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日益完善、内容日益科学、运行日益规范、方法日益灵活、效果日益显著。但也必须看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国际范围内人才竞争的空前激烈、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等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继续推动和不断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校党的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相融合,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使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感,使他们自觉地以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当前,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必须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起点不再是“零”,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在客观上弱化了教师的理论权威。在此背景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大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及时对热点问题作出有深度的评论和有立场的回应,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面向社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重要职责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高校不仅具有促进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功能,而且承担着引领社会道德良知的使命。
目前,全社会范围内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社会成员职业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机关、军队、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等内部,针对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体系比较完善,但在城市中的各类型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和生活社区中、在农村社区中,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还相当欠缺,无论是宣传的主体和对象,还是宣传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企业中,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宣传部门和人员,上到公司高管,下到普通员工,都无法获得系统的思想政治指引,唯一针对他们的宣传途径就是公共媒体。个人通过公共媒体获得思想指引是一个随意性的自主选择过程,但在改革深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不同社会思潮激烈交锋,个人的自主选择会受到很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引领,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高校应当担负的重要职责。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有着天然和特殊的优势。一方面,由高校进行社会基层的宣传思想工作更具权威性、更令人信服;另一方面,高校人员以学者、研究者的身份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比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具亲和力。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社会思想道德教育:高校理论工作者要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以学者的身份,将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向普通百姓传递好、阐述好,帮助他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高校师生要通过企业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志愿者实践等方式,在与普通百姓共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潜移默化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自媒体时代,高校理论工作者要凭借知识和技术优势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用新颖的概念和表述方式,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正面的人物事迹,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风气,促进社会进步。
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历史使命
现代大学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文化的继承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现实基础,文化的创新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就要求高校对内对外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生根于中华文化之基,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文化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因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并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因此,高校要认真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要努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本文系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