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的传播技术与传播手段的发展,纪录片一改往日面目,携带着新媒体与新科技的基因,伴随着独特的视角与人文关怀,再次冲击着观众的心灵。
新媒体使纪录片进入“易拍”时代
新媒体的技术背景为纪录片的拍摄与创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可以用“易”作为标签。
在拍摄手段上,相机、手机、DV多管齐下,使纪录片变得更容易拍摄。今年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佳纪录片奖被授予《寻找小糖人》,业内人士不仅对该片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感兴趣,而且对导演用iPhone手机拍摄这部作品的创举感到惊叹。如果说《寻找小糖人》是纪录片“易拍”的典型代表,那么采用相机或者较为廉价的DV设备拍摄的纪录片也有成功的先例——《重回地狱》就是用佳能5DII相机进行拍摄的,并获得奥斯卡提名奖。
在内容编辑上,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纪录片可谓易编又易改。新媒体时代提供了方便、廉价的视频剪辑工具,使得以往遥不可及的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士的疏离感被逐渐消解,于是纪录片的制作从贵族式的胶片剪辑转变为一种人人都能参与的艺术创作形式。
在传播渠道上,开放的网络平台为纪录片的有效传播提供了简单快捷的途径。如今人们观看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电视上的纪录片栏目以及少数影院定时定量的播放。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引爆了全民对于纪录片的热情,印证了新媒体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该片在爱奇艺的播放量达到6757万,在搜狐视频的播放量达到4788万。可见,纪录片在中国不再是一个精英文化的代名词,而是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除上述优势外,新媒体时代也为纪录片的拍摄带来资金获取的“易得”便利。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纪录片奖的《伊娜仙特》就是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募集拍摄资金并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由于这部纪录片缺乏市场商业价值,难以获得投资机构的垂青,所以该片导演在完成选题、内容确定和片花后,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提交了筹款的项目申请,以便完成后期制作、转制胶片以及建立官方网站的任务——幸运的是,294名捐助者捐款5万美元帮助导演实现了这一梦想。可见,借助于网络新媒体的资本平台,纪录片的投融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纪录片的发展需要新媒体助力
传统纪录片主要来源于体制内的创作,受到资金、政策、技术、人员的限制,只能带着“镣铐”跳舞。而在电影院线、电视台播出的传统渠道之外,新媒体的发展则为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带来了活力,也为其有效传播提供了更加畅通的渠道。
首先,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工具,“易拍”时代的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的全部环节上都将得到全面提升。目前国际流行的趋势也是通过官网与观众互动,延长纪录片的生命力并为未来的续集或相关题材的拍摄打下基础。在国内,一些纪录片已通过微博、微信的推广策略而获得了极大成功,其中《舌尖上的中国》续集尚未拍摄就已拿到8931万元的广告赞助。
其次,各类专业视频网站都开辟了专栏用于播放纪录片,有些甚至已经参与到纪录片的拍摄中来。打造视频网站纪录片自有品牌最为成功的当属搜狐视频的《大视野》。作为搜狐视频纪录片频道的核心优势内容,《大视野》是2011年9月推出的,截至2012年底,累计播放次数达到6.8亿次——这对于传统播出渠道来说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还需要借助新媒体减轻资金压力。制作成本的降低决定了基本投资的大幅减少,当低到一定程度,就连普通人都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拍摄纪录片。此外,新技术带来的受众分化令营销的精准度大大提升,这也使得赞助者开始青睐那些小众艺术作品。例如反映80后奋斗生活的《语路》,就因为与尊尼获加公司(Johnnie Walker)“永远向前”的文化理念相契合而获得赞助。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纪录片生产的多个环节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媒体的束缚。即便是网络上传播的“易拍”纪录片,可能其翘楚者也是受过专业教育或者浸淫于专业圈子多年的人所打造——毕竟,作为“雕刻”时光的“工匠”,传统纪录片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在现阶段依然难以撼动。
总之,纪录片“易拍”时代的到来是技术发展、大众参与活跃度以及传播渠道畅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易拍”纪录片在释放创作者表达权、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以及繁荣我国纪录片市场等方面都将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与此同时,对于它有可能带来的侵犯版权、隐私权等负效应,我们也应引起重视——唯有防微杜渐,为潜在的危机提前预警,才能使纪录片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与正能量,扮演好时代的记录者和挖掘者的角色。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