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7日 星期六

    清净化城塔楹联解读乾隆御题

    李德成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07日   12 版)
    图为塔后牌楼阳面楹联局部 摄影唐嘉
    图为塔后牌楼阳面楹联局部 摄影唐嘉
    图为塔后牌楼阴面局部 摄影唐嘉

        著名的清净化城塔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1738—1780)的衣冠塔,位于北京西黄寺内,是西黄寺的标志性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黄寺是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清政府为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晋京朝见顺治皇帝时供其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侣住止为驻锡。下同——编者注)而建造的,后成为清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京驻锡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表明拥护清中央政府治藏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入侵西藏的坚定立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启程东行,为乾隆皇帝祝寿,当年九月来京,驻锡西黄寺。十一月初二日下午,因天花于西黄寺内圆寂。为表彰六世班禅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乾隆下令于西黄寺西偏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塔内葬六世班禅衣冠经咒等物,以示褒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以示纪念。这便是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的由来,后亦称西黄寺为清净化城。

     

        清净化城塔和清净化城塔院是西黄寺保留至今的唯一历史遗址,尤其是清净化城塔名扬中外,成为西黄寺传世的标志和历史象征。清净化城塔建筑群由塔前牌楼、护塔兽、塔、塔后牌楼以及东西碑亭组成,是汉、藏以及印度等佛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主塔的结构和形制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建筑式样,而整塔的布局及总体结构则采取了印度的菩提伽耶式,塔上花纹装饰、图案造型等是汉族艺术的传统手法。这种三位一体、融会诸家艺术风格的建筑方式,成为我国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也是边疆民族同中原民族亲密凝聚的象征。

     

        塔前塔后牌楼,建筑形式相同,均呈屋宇式,主要以汉白玉石建成,并雕有梵文“六字真言”和精美的“八瑞相”图案,在北京古建筑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前后牌楼内外两侧共有四幅楹联,均为乾隆御笔。乾隆皇帝自幼与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1717—1786)等人读书、研习佛法多年,具有较高佛学造诣。所题清净化城塔楹联,将对六世班禅的高度评价寓于佛学术语之中,构思巧妙,深入浅出,情境生动,意蕴深刻,既反映出了乾隆皇帝对六世班禅的褒奖,也反映出了乾隆皇帝对清净化城塔院寄予的厚望。

     

    塔前牌楼阳面楹联

     

        塔前牌楼阳面楹联为:“香界吉云开佛日辉悬恒普照;法轮圆镜转智珠朗印妙同参”。横批为“慧因最上”。

     

        所谓“香界”,为“香林法界”之略,指寺院,在此指清净化城。“佛日”为佛教术语,因佛能除众生之昏暗、破众生之迷惘,故喻佛为佛日。“圆镜”为佛教术语,有“大圆镜智”之说,比喻佛法犹如大圆镜,既可显众生像,使众生鉴净无垢,光明遍照;又可使众生处净而不动摇,以至自心圆明。“智珠”即智慧明珠,在此比喻佛法。所谓“印”指众生的善根佛性,类于“法印”。“慧因”,观达佛法为“慧”,依靠佛力为“因”,指以佛法的帮助而获福德的因缘。

     

        上下联字面意思是,香界、吉云竞相开放,佛日与阳光将永久地普照世间;法轮、圆镜竞相奔转,佛法智慧与众生善根佛性将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横批“慧因最上”的意思是说佛性因缘是最重要的。

     

        乾隆皇帝在此借佛教术语,将清净化城塔院的落成与吉云开放相提并论,衬托出了塔院的庄严与吉祥;将六世班禅的无量功德以佛日、阳光相比喻,希望六世班禅的爱国爱教功绩永耀神州。同时以“法轮”“圆镜”比喻六世班禅的智慧和修养能够照亮众生的善根佛性,能够引导众生将自己的善缘善愿与佛法智慧结合在一起。“慧因最上”既强调了佛性因缘的重要,又喻示着六世班禅与祖国内地的殊胜因缘。

     

    塔前牌楼阴面楹联

     

        塔前牌楼阴面楹联为:“象教演浮提常住因缘万归一;鹫光印乾竺大乘示现幻皆真”。横批是“妙谛真空”。

     

        所谓“象教”即佛教。“浮提”即“阎浮提”之略,为佛教宇宙观“瞻部洲”之意,可理解为世界。所谓“鹫”指文殊圣境灵鹫峰;“乾竺”即“天竺”,为印度的别称,这里借指清净化城。“幻皆真”源自佛教术语“真幻不二”,阐述的是幻即是真的佛法之理和以幻悟真的般若空观智慧。“妙谛”即指佛教的完美真理;所谓“空”是佛教术语,即佛教所认为的世间万物都是依因缘而生,不是实有的,所以自性为空。

     

        上下联字面意思是,佛教弘扬于世间,警示众生各种因缘诸种事物和现象总归一统;佛居圣地的光辉映照着清净化城,大乘佛教所演示的教法可谓真幻不二。横批“妙谛真空”意为佛教的深奥妙理在于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乾隆皇帝借宣扬佛法“常住因缘万归一”,称赞六世班禅以身演教的高超境界,与其在《清净化城塔记》中赞扬六世班禅“生灭同源,来去一法,遂乃入寂,莫非宣教”以及“有为者非法、常住者非道”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同时,乾隆借大乘佛法的“真幻不二”之理,赞颂了六世班禅对大乘佛法“阐宗风、扬妙谛”的炽热感情,以及所示现的“虚空非虚空”的佛法妙理。此联从总体上赞扬了六世班禅以身入寂所演示的诸种教法,并以此称赞了六世班禅的爱教情怀。

     

    塔后牌楼阳面楹联

     

        塔后牌楼阳面楹联为:“圆满证前身无量人天足欢喜;光明呈宝地总持龙象护庄严”。横批为“圆觉光音”。

     

        所谓“宝地”指清净化城;“总持”即持善不失、持恶不起之意。佛教认为,菩萨修法具有闻教法不忘、诸法理不失,除众生之灾、实相不失之德,故称为“总持”。“总持”的另一种解释是统领一切法门,佛教以菩萨有总持之德无量,具有法、义、咒、忍之四总持,故又称为“总持之法门”。所谓“龙象”,佛教以龙和象力量最大来比喻佛和罗汉,并以此比喻佛法或护法。“庄严”,佛教上有二义,德义所强调的是爱教、爱国、爱人民、爱一切有情众生;饰义所强调的是以善美饰国土、以功德饰法身,使佛法清净、使佛身光明。“圆觉”,为佛教术语,又称“觉行圆满”,是佛教中觉的三种境界之一,指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上下联的意思是,六世班禅圆满悟道解脱,广大无边的天上人间皆大欢喜;其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光耀清净化城,将指引僧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横批“圆觉光音”意指六世班禅觉行圆满。

     

        乾隆在此直接用佛教术语赞颂了六世班禅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并希望六世班禅成为僧众的楷模,其圆满觉行可指引僧众,化导有情。

     

    塔后牌楼阴面楹联

     

        塔后牌楼阴面楹联为:“水月映禅心金粟影临清净地;露珠明法镜妙鬘云现吉祥光”。横批为:“华严海会”。

     

        所谓“水月”,比喻诸法无常不住、变幻而无实体,如《智度论》上说“解了诸法如水中月,镜中像”。所谓“禅”,汉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佛教中因“禅”而成“禅宗”一派,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禅心”即清净寂定的心境。“金粟”,为过去佛名,即“金粟如来”者。所谓“露珠”即甘露,佛教将如来教法喻为甘露。《法华经》上说,“我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法镜”,即喻佛法为镜,能照彻万物。所谓“妙鬘云”,本指如美人发一般美妙的云,在此比喻六世班禅。乾隆在《清净化城塔记》中称赞班禅时有“又如宝鬘云,须臾即时灭”的诗句。“华严”,指证得大方广之理的佛,即其功德如华可庄严佛果和法身,有时也指《大方广佛华严经》。

     

        上下联的意思是,正像无常诸法映照众生佛性一样,金粟如来光临清净化城;正像如来教法能够照亮法镜一样,六世班禅显现出吉祥之光。横批“华严海会”意为华严妙理深广如海。

     

        乾隆在此将六世班禅隐喻为金粟如来,并以佛教术语喻示六世班禅的光辉将永远照耀信众的心灵,永远指引僧众的行动。

     

        乾隆御题清净化城塔楹联,以清净化城塔及塔院的落成为殊胜因缘,赞颂了六世班禅的佛学智慧和修养;通过赞扬六世班禅以身演教的高超境界,彰显了六世班禅的爱教情怀;通过肯定六世班禅的圆满觉行,赞扬了六世班禅的爱国行动;最后以六世班禅所演妙理为吉祥之光,希望其爱国爱教功德能够发扬光大。楹联表现了乾隆皇帝对六世班禅的赞扬有加和爱护之诚,也深刻反映出修建清净化城塔的重要意义。清净化城塔是六世班禅爱国爱教的象征,乾隆御题清净化城塔楹联与清净化城塔一样,已成为藏传佛教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