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视问政”很热。尤其是看到领导干部在摄像机前被考问得汗如雨下,民众大呼过瘾,舆论赞声一片。于是,从武汉到温州,从南京到洛阳……“电视问政”成为真抓实干的制度常态,不少一把手都不约而同地被“问出一身汗”。
客观而言,“电视问政”值得肯定。尤其是对传统的中国官场而言,这种参政议政的形式创新,将述职与问责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官民对话晾晒在第三方平台上公开博弈,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考验职能作为,创设了一种高效而直接的问政范式。
只是,公众在评价“电视问政”优劣得失的时候,似乎正陷入一种“冒汗偏好”,好像越是问得哑口无言,越是卓有成效,越是问得汗如雨下,越是振聋发聩。民众往往以为,职能部门一把手面对镜头汗如雨下,必然是因为在工作中有欠账、有歉疚,剧烈的心理活动最终以“出汗”这样的生理现象表现出来。这样的推论有一定道理,却未必是实情。“电视问政”考验的其实未必是职能作为的水平,有的做了没处说,有的说了却没做。一把手也不都是专职新闻发言人,方方面面未必真能临场反映出来,每个人的语言表达与危机公关能力又多有差异,因此,有些“冒汗”未必代表失职。
此外,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未必是常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而民众问政的内容,又大多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打个比方,就好比员工把本该问总经理的问题全部抛给董事长,不汗如雨下才怪。事实上,常态的事情还是需要常态去解决,指望靠一把手上台推动制度转身,实在有点悖逆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
以平常心看“电视问政”,才会真正对制度建设与权力监督多一些理性与从容。
(原载东北新闻网 作者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