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1日 星期日

    改革进军号

    九江庐山:发展富含“绿色”

    张家峰 张海岩 胡晓军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01日   01 版)

        日前,记者来到鄱阳湖畔,长江之滨。新城绿意浓浓,乡村整洁靓丽,处处天蓝水碧,江西九江庐山区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格外秀美。

     

        近年来,庐山区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在形成。

     

    生态经济力促转型升级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发电产生的工业废弃物,堆积成的灰山不仅占用土地,而且严重影响环境。然而,在庐山区虞家河乡的国电九江发电厂魏家冲灰库,成堆的灰渣成了“宝贝”——通过“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利用国际先进的粉煤灰脱碳处理技术,一车车废弃的灰渣可以分选出精煤、漂珠、氧化铁、低碳灰等有价值产品。目前,该项目年处理灰渣40万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九江市属于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方向是强化临港产业和商贸、旅游功能,建成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区域性的物流枢纽,培育形成区域副中心。”九江市委常委、庐山区委书记汪泽宇说,“这就要求我们走好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基于此,庐山区以“绿色GDP”衡量落户项目,建立起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企事业单位污染物实行排放许可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控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绿色门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城东港区是庐山区生态工业建设的主战场。在这里,一座总投资6亿余元的分布式能源站即将竣工投产,它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可以为园区企事业单位供应能源,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9200吨、减少燃用标煤20万吨。

     

        以城东港区为基础平台,庐山区积极建设以生态为前提的绿色食品产业,引进了中粮百亿产业园等20余家投资亿元以上食品及关联企业。与此同时,大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仓储中心等项目纷纷建成,使现代工业物流成为庐山区发展生态工业的新兴产业。

     

    生态理念筑就“城市客厅”

     

        九江城南,庐山区规划了6.8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城市客厅”。这里,有该区利用荒山和废弃机场精心打造的南山公园。在南山公园的建成区内,近一半的面积被绿色渲染着,香樟、桂花、杜鹃、山茶花遍布公园,乔木、灌木、花卉合理搭配,营造出四季如春的生态园林景象。

     

        “在遵循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过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以及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我们的区域发展和建设尤其注重超前规划,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力求建好城景合一的生态新城。”庐山区区长钟好立说。

     

        “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这是庐山区干部群众的共识,造林绿化工程成为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去年,该区投入1.5亿元用于造林绿化工程,重点抓好道路通道绿化和环山、环湖、环路绿化以及工业园区绿化,共完成造林面积5.81万亩。全区263个新农村建设点,新植桂花、樟树、茶花等绿化大苗和果木花卉10万多棵,极大改善了农村自然环境。

     

        按照统筹城乡的原则,庐山区每年投入城乡环卫资金近亿元,使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完全实现无害化处理。2012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3天,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生态元素共绘美丽家园

     

        远望山如黛,近观湖浩渺,庐山区有5个乡镇环抱庐山,4个乡镇依偎鄱阳湖,颇具生态田园之美。庐山脚下、鄱阳湖边,连片的果园、茶园生机盎然,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

     

        该区“以果为媒、以茶会友”,让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联姻”,做大做好“采摘游”和“农家乐”两大文章,催热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带热了商贸、娱乐、餐饮等产业。据统计,去年全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40亿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位居江西省前列。

     

        电动车、太阳能热水器、沼气……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和节能产品,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走入了城乡百姓家。庐山区新港镇荷塘村农民余启正说:“以前骑摩托车,每月光油钱就要150多元;如今骑电动车,不仅节省了开支,还为保护环境出了一份力,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啊。”(本报通讯员 张家峰 张海岩 本报记者 胡晓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