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在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共同存在、民族化与国际化共同发展的现状下,单纯传授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质量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要构建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点和高校形象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学风。因此,探讨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寻求大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显得很有必要。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大学文化属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高校在长时间教育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精神和大学传统,其实就是大学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文化就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精粹。
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指的是把社会理想和人类伟大精神沁入到大学生的内心的进程,是向人们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的尚德、进取、责任、包容、感恩、良知、谦虚等美德的过程。大学通过文化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人格健全和完善的人,并实现大学生自身不断发展超越的过程。大学文化的创立者和建设者是全体师生,但师生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大学文化。文化育人的关键就在于跟随社会发展的进程,构建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关注美德与素质的提升,创立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前行的指示牌。
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
价值导向功能。大学文化自身并不是独立的,它依存于整个大学体系之中,但又影响与引领着整个大学体系的思维和行动。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也起到重要影响,控制和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和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大学文化的引导下,大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探寻大学的精神文化。而指引大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大学文化最重要的功能。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学术规范、教风学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因素,都是根据这一核心价值观所设定的。
情感激励功能。即当一种价值观得到高校师生的整体认同后,很有可能会变成一种黏合剂,可以把自己的成员从各个方面凝聚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促进力,迸发出群体和个人强大的能量,使其能够为高校的使命和学校的名誉勇往直前,开拓创新。
价值认同功能。大学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判断、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通过文化认知的过程和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大学生能够塑造适应现实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大学文化限定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从而促使学生限制和调整自身行为。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大学的文化应该是其内部组织的全体成员都能够自觉遵守和实践的。
情感陶冶功能。大学无法被取代的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大学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带有深刻性、潜在性与持久性。除知识外,高校对于学生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就是高校及其周边的环境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们接受着情操的陶冶、文化的沐浴、人格的升华和道德的洗礼。大学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其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心灵的美化作用,大学给予学生们的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荣辱观、行为习惯等。这些虽然不一定是老师能够教导他们的,但一定依存于大学的浓郁文化氛围当中。
大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精神教育。现代教育是全力育人、全方面育人以及全程育人的过程。现代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以人为本所必须坚持的。这首先要求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其次要创新育人机制,把教师育人和发扬学生个性结合起来。除此之外,人文精神在校园硬件建设中也很重要。大学校园是高水平和高层次的人化自然,在体现自然的同时,也要体现人文特征。大学校园必须创设浓厚的人文氛围,提升科学内涵,激励大学生去提高人文品格和科学素养。
构建和谐教育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应当起到模范作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全体师生重要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实现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前提。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客观需要。组织的建立与发展,都需要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对于软实力而言,主要包括凝聚力建设、精神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学校教师致力教育教学研究,学生能做到刻苦学习,大学的和谐才有希望。此外,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良好的个性性格,怀有投身社会建设的决心。
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合理设计专业课程,努力体现教学艺术。把情感教育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情感元素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要根据课程的安排,合理创设课程内容情境,利用多种教育方式,通过新颖生动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学到知识,并通过情感教育关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时刻与学生打交道,具备较高的情商也非常重要,这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理解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适应能力等。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发挥情感育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此外,还要优化育人的环境,努力拓展情感教育培养途径。实施情感教育,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要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和校园绿化等设备设施中的精神文化与内涵,借助学校校园文化传播渠道渲染和传播学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和谐大环境。
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育人工作。良好的制度文化能为大学生提供公正、有序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提供规范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价值认同。组织管理制度是学校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组织管理制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性特征,能够有效推动和促进大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管理者不仅是组织管理的倡导者和塑造者,而且也是组织的管理者。大学管理应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更加注重为广大师生服务。人事管理制度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大学应全方面掌握人才的特长,能够根据岗位的要求及其特点合理安排人员,使其能够在岗位上不断创新。人事管理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人性化,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日常行为管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单纯把学生当作被管理对象,一般通过直接发号施令的形式来传达教育内容和目标。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成熟,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高校要根据新的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重新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其既能保障学生的利益,又能够加强其主动性,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特别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例如奖励与处罚制度、学籍制度等等,这些新制定的管理制度能够尊重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才成长。
大学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又要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大学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合起来,坚持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探索新的实现路径和方法,积极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大学育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域文化应用研究》[项目号:13YJC7100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