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文化风云

    “追梦红楼”的民族音乐传承

    李 刚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30日   10 版)
    冠(油画) 王占欣

        伴随着1987年《红楼梦》电视剧的热播,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呕心沥血为其谱写的系列配乐顷刻间传遍大江南北,歌曲广为传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以“红楼”为主题的音乐会已上演了100余场,并积累了一大批“红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自2011年9月起主办并推向社会的“追梦红楼”大型组曲音乐会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厅等地演出十数场,引发了又一次的追忆红楼的热潮。在民族音乐式微的今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近些年来,无论是红极一时的“女子十二乐坊”,还是诸多作曲家以“中国”为元素所创作的新音乐作品,无不在昭示着民族音乐的繁荣。但在他们的作品中,人们所领略到的仅仅只是“中国”音乐元素,而不是民族音乐。历经25载,《红楼梦》主题音乐仍能征服青年学子,缘于其接地气、深入人心。王立平先生四年多的反复推敲,殚精竭虑,从而悟出了“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八个字,使得这15首音乐作品丝丝入扣地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而最能看出曲作者功力的则是王立平先生对于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他曾经谈道,“在谱曲之前,我冥思苦想了很久。《红楼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首先要保证其曲调具有民族风格;曲调要符合当时的音律,但又不能局限于此,如果把它写成一部纯粹的古曲,那古人从棺材中跳出来为我鼓掌也无济于事。毕竟,它要让当代人来欣赏,那么就得在当代人的欣赏水平基础上谱写,是当代人心中的古曲。”笔者认为,这段话应该成为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的纲领。传统是一条河,紧扣民族音乐的精髓,但是却并不死板僵化,而是顺应音乐流变的自然发展规律,写作一部“当代人心中的古曲”,这才是民族音乐传承的应有之义。

        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阵地,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教育领域成果斐然,近年来更是不断尝试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相继出品了诸如舞剧“白鹿原”、大型音乐组曲“追梦红楼”等多部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的音乐实践作品。尤其是“追梦红楼”,更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对于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的有益探索。作为执棒此次音乐会的指挥,我认为这样的音乐会可以让我们现在的九零后大学生,能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传承民族音乐经典,这正是我们高师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追梦红楼”的热演,让笔者意识到,当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当代人心中的古曲。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曲家们仔细钻研民族音乐的内核以及真正属于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法和旋律学,“引俗入古”,创作出真正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作品,而不是为西方音乐艺术锦上添花。二,多做些事情,少谈些理论。一切音乐理论都应该建立在音乐实践之上,这样才能让音乐理论研究起到指导音乐实践的目的,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无论是委约创作,还是选择经典作品进行编排演绎。高等音乐院校应该承担起传承与保护民族音乐的责任,使学生在各种音乐实践中切身体会民族音乐的韵味,掌握民族音乐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增强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坚定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持守。三,青年学子是民族音乐的希望。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等艺术院校都有责任、有义务为普通高校的学生提供雅俗共赏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不断推广、普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拓展民族音乐的受众群。其实,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音乐实践以及课程教学,使他们领略真正的民族音乐的内在美,认同民族音乐的精义并掌握基本的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专业团体及音乐院校的自身优势不断向高校青年学生和社会上推广、普及民族音乐,那么,笔者相信,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必将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