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传媒与社会

    期望《参考消息》继续“种牛痘”

    王君超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30日   09 版)
    “种牛痘” 吴之如绘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哪一家?”很多人不知道是发行量逾300万份的《参考消息》。实际上,该报多年来的发行量一直名列第一,2011年更跻身世界发行量百强排行榜第五名。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曾被周恩来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报纸”。11月17日是《参考消息》扩大发行以来出刊两万期纪念,笔者期望《参考消息》在新的起点上一本初衷,继续“种牛痘”!

        众所周知,“种牛痘”是为了预防天花病。关于“种痘”的渊源和演变,鲁迅在《我的种痘》一文中说得明白。一针疫苗,就能使一个人免于死亡或成为“麻子”,“种牛痘”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办报也是这样,批评性的信息往往令人警醒,久而久之更可养成批判性思维,避免偏听、偏信、偏见。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在天津市党员干部会议上说:“《参考消息》要扩大发行,就等于我们种牛痘。牛痘是一种病毒,种那么一点东西在人体里头,使你两个打架,以后就不出痘子啦。因为它产生了免疫力。”同年5月18日,他又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将“种牛痘”的目的概括为“使我们的干部接触细菌,增强免疫力”。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球绝迹。此后,我国卫生部也宣布不再接种牛痘。与建国初期相比,今天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参考消息》还有必要继续“种牛痘”吗?

        回答是肯定的。

        对党和国家来说,继续“种牛痘”有利于在全球化时代掌握舆论主动权。建国初期,《参考消息》作为党中央的“耳目”,通过编译外电,发挥了“分析形势、制定政策、发表言论”的作用,达到了使党内外“受锻炼、见世面”和避免“在观察时事问题时的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现象”的目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诚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所说,我们仍然面临“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面推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就要高瞻远瞩,洞悉海外媒体“对我们的批评、意见和各种不同的看法、观点”。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以全球媒体的“大数据”为镜,则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判断失误,也能在舆论斗争中占据主动。

        对新闻界来说,继续“种牛痘”可以为新闻改革提供借鉴。相对于“报喜不报忧”的新闻界积弊,《参考消息》定位于“报忧”为主,在“百姓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之外,成功地引入另外一种舆论形态——海外的“负面”舆论,对我国的两大舆论场形成有效的调剂与重构,可称之为“协同舆论场”。《参考消息》异质化的报道经验,可以为我国媒体进一步优化内容、改进文风提供借鉴,促进媒体对“复杂中国”进行更加客观、平衡的报道。

        就《参考消息》本身来说,继续“种牛痘”有利于打造独一无二的报纸品牌。“种牛痘”的定位策略,使《参考消息》在“千报一面”的同质化媒体竞争中独树一帜,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从而塑造出中国甚至世界独一无二的报纸品牌。在“报纸消亡论”的阴影下继续“种牛痘”,不仅不会因此而损失发行量,反而会因为保持个性而增加品牌影响力,在应对报纸消亡大潮的冲击时凸显强势。

        那么,《参考消息》应该如何继续“种牛痘”呢?人类在以“接种疫苗”的方式与天花做斗争之前,曾出现过“人痘接种术”和“痘衣法”两种方法。前者是将天花病患者身上的痘痂制浆或研粉后,埋入未感染者的皮下;后者则是让未感染者穿天花病人的衣服。这两种做法或者于事无补,或者需要冒致命及传染他人的风险,因此都被淘汰。《参考消息》继续“种牛痘”,同样需要科学的方法。一方面需要避免以“报忧”之名,行“报喜”之实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对海外媒体的报道应该批判地“拿来”,避免将谣言与谩骂一并“原味呈现”的客观主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